2022年洛阳西苑国有资本投资债权融资计划(洛阳西苑遗址规划范围)

余老师 73 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年洛阳西苑国有资本投资债权融资计划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厚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优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恳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二:

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以微软机器人“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是否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问题,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摘编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智能机器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后,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B.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C.人工智能作品过于抽象,不够完整,即便是颇具“艺术色彩”的绘画作品也只不过是元素的堆砌。

D.材料一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与材料二的基本观点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是理性的,但它在文艺创作中的情感激发和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是相似的。

D.作为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文艺创作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最后一个领域。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

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

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4.材料一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人们应该如何化解对人工智能的担忧?(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撤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操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鸵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他想。墙角上有人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挠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约内奇不在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阴冷昏暗的雪夜车马图,既写实又富有寓意,营造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结尾姚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C.姚纳多次与人倾诉心中的苦闷都未成功,本文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反映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D.姚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傻都不停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姚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同样都批判现实,震撼人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命运悲苦。

B.小说以精彩的对话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小说善用短句、不完全句和省略号,如文末"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让结尾简洁精练,耐人寻味。

D.作者采用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寓意深刻的对比、出色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8.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有评论家评价契诃夫的小说“风格严肃而冷峻”,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二月庚戊,上自将诸军发洛阳,以特进萧瑞为洛阳宫留守。乙卯,诏“朕发定州后,宜令皇太子监国。"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尉迟敬德上言:"陛下亲征辽东,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夷,不足以勤万乘,愿遣偏师征之,指期可殄。”上不从,以敬德为左一马军总管,使从行。癸亥,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月,李世勋军至幽州。

三月丁丑,车驾至定州。丁亥,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朕自发洛阳,惟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扰故也。”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

上将发,太子悲泣数日,上曰:“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汝当努力行此,悲泣何为。”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同掌机务,辅太子。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从行。壬辰,车驾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命长孙无忌摄侍中,杨师道摄中书令。

夏四月戊戌朔,世勤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B.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C.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D.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唐高祖首创。

B.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C.临,指面临,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临”字意思不同。

D.“壬寅”与《兰亭集序》中的“癸丑”都为干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辽东本是中国的土地,隋朝四次出兵而不能收回,太宗东征是想替中国牺牲的子弟报仇,替高丽人洗刷君父被杀的耻辱。

B.太宗到达邺县时,亲自撰文祭奠魏太祖,对他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认为他作为将领智慧有余,而作为帝王才干不足。

C.尉迟敬德担心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京城,京城空虚会发生叛乱,且高丽是边陲小国,所以进谏太宗不要亲自东征辽东。

D.士兵们不求功勋赏赐,只愿能效力战死辽东,因此太宗碰到生病的士兵,就召到御榻前加以抚慰,让他们接受治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边隅小夷,不足以勤万乘,愿遣偏师征之,指期可殄。

(2)朕自发洛阳,惟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扰故也。

1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太宗能够大败高丽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其四)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成都尹,故称"黄阁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为虚写,表达了诗人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连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中的心情,也暗含诗人对社会现状的焦虑。

B.颔联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借“恨不”“应须”四字,表达了他对乱世之岁,匡时济世之才难为世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表演的感慨。

C.颈联不但照应诗题中的“寄严郑公”,而且还强调诗人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D.全诗体现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欣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瞻望与回顾同叙,更显出此诗思想感情的深厚。

16.“信有人间行路难”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借草木美人感叹岁月无情,担心自己年华老去,一腔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一句写激浪冲撞岩石倒流形成回旋的急流;“__”一句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

(3)云和鸟作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能够给作品增添丰富的情趣。古代诗文中常常同时出现"云"和"鸟"的身影,如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①______之时,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缩头的簪子在地下坯土,一面悄悄的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②‘______’,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③___,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A】"……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B】"……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近期多所高校发布"双一流"建设专家评议结果,一些学校已经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B.一个木牌将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

C.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D.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0.文中【A】【B】两处是贾宝玉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得出的心理推断,请写出他推断的结论。(4分)

【A】根据猜出的蔷薇花的"蔷"字,贾宝玉推断:

【B】根据看见女孩画的几千个"蔷",贾宝玉推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中国艺术中,"扁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诗词曲赋中,在绘画音乐中,甚至在园林创造中,① 。如元代画家钱选的《秋江待渡图》,那是一个关于扁舟的等待,是要渡人到精神的彼岸。因为这彼岸意识,因为这超越的因缘,更因为要挣脱尘世的迫切心情,所以扁舟常常成为哲人艺匠爱谈的主题。

②_______。世海沉浮,惊涛骇浪,他们独取这宁静的港湾。钓名者有,蠢蠢欲动者有,蝇营狗苟者有,他们独好一片闻寂。繁华,富丽,诱惑,他们皆弃绝,他们选择的是优游。浮利浮名,重重束缚,哪里有人生的自由!而一叶扁舟,泛泛江湖,心也“轻”,行也“稳”。从浪摆,任风飘,弄月吟风,呼雁对酒,灵魂的自适,性灵的愉悦,意志的充满,诗意的飘飞,在这里都具有。放浪江湖,哪个汀洲不是家;优游性海,何处江山不亲人!他们像海天中自由翱翔的海鸥,获得主宰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③ ,走向自己愿意去的地方,而不是被强迫搭上别人的大船,带向恐怖的旅程。

古代艺术家们寄意云水,寄意山林,寄意艺术。手中的笔就是他们的兰桨,他们的桂棹。心中的意就是他们的漫天云水。他们将手中的艺术作为他们的“扁舟”,就是他们抒发性灵,同时也是放置性灵的工具。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附近”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有人针对一些人“以网为生”的现象认为,“附近”是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它使我们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

有人针对一些人热哀于追求远方的"风景"而忽视身边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这一现象,告诫人们,“附近”就是星辰大海。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A【解析】B项“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错,材料一第5段说“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而非“无需工作”。C项材料二第2段说的“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只是针对“小冰”的创作,并非全部人工智能作品都如此。D项材料二谈及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有积极作用,并未谈及人类全面解放。

2.C【解析】“是相似的”曲解文意。材料二第1段说“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3.D【解析】D项说明了人工智能能够让人类摆脱劳动束缚,更加自由,最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符合题干要求。A项讲的是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工具;B项“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与材料一“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说法不相符;C项讲的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4.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进行论证。②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材料一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逻辑严密。③方法多样,说服力强。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服力强。④用语准确,表述精当。材料一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每点2分,任意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①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应对失业或转型问题;②人类未来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③理性看待,化挑战为机遇,人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促进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发展。(答1点1分,2点3分,3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6.C【解析】“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错误,三次倾诉,或受斥骂,或受嘲讽,或根本没被注意,情景并不相同,但异中有同,来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7.B【解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有误,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非一波三折。

8.①“苦恼”是马车夫姚纳失去亲人的痛苦。儿子年纪轻轻,突然生病去世,让姚纳痛苦万分。②“苦恼”是姚纳艰难困顿的处境。本来儿子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但又生病死了。自己老了,拉车不行了,生活窘迫。③“苦恼”是小人物悲惨无援的现实。姚纳内心充满悲伤,想找人倾诉,却无人理解,反而招致不满和厌恶。④“苦恼”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沙俄统治时期,人们自私麻木,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无情。(每点2分,任意答3点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环境阴冷昏暗。小说将马车夫置于风雪之夜,通过极寒的环境渲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角度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直接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

③淡化主观色彩。小说刻画人物时,借对姚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

④主题严肃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姚纳的悲剧人生,通过一件小事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与黑暗。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每点2分,任意答3点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解析】第一处,辅以俊贤(状语后置),所以不能断开。第二处,进贤退不肖,进,提拔任用;退,贬退。贤,贤才,作进的宾语;不肖,没有才德的人,作退的宾语。

11.A【解析】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12.D【解析】强加因果。从原文“上谓侍臣曰:‘……惧其烦忧故也。’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可知,此处断句错误,把“故”当成引出下文表结果的连词“因此”理解了,应该是断到上句,翻译成名词“缘故”,选项强加因果。

13.(1)而且高丽是个地处边陲的小国,不足以让皇上亲自去辛苦操劳,希望陛下派主力军以外的部队征伐,不久就可以消灭它。(译出大意给2分;“勤”“殄”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朕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和饭,即使是早春蔬菜也不吃,这是担心会烦扰百姓的缘故。(译出大意给2分;“啖”“惧”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身体力行,御驾亲征。太宗抱着为中原子弟报仇的信念亲自远征。②体恤士民,民心所向。太宗抚慰生病士兵,体恤百姓的艰苦,士卒感恩,民愿效死。③运筹帷幄,稳定后方。太宗出征辽东,安排太子监国,并安排众多俊彦贤才辅佐。(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春二月庚戌(十二日),太宗亲自统率各路大军从洛阳出发东征,任命特进(官职名)萧瑀为洛阳皇宫的留守。乙卯(十七日),太宗下诏:“朕从定州发兵后,便由皇太子管理国事。”开府仪同三司致仕(此时已致仕,故言)尉迟敬德上书言道:“陛下亲自征伐辽东,皇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两地内部空虚,恐怕会发生像杨玄感那样的变乱。而且高丽是个地处边陲的小国,不足以让皇上亲自去辛苦操劳,希望陛下派主力军以外的部队征伐,不久就可以消灭它。”太宗不听从。任命尉迟敬德为左一马军总管,让他随行。癸亥(二十五日),太宗到达邺县,亲自撰文祭奠魏太祖,评价道:“临危处理急变,料敌设置奇兵,作为一位将领智慧有余,作为帝王则才智不足。”这个月,李世勣的军队到了幽州。

三月,丁丑(初八),太宗车驾到达定州。丁亥(十八日),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辽东本来就属于中原王朝的地域,隋朝四次派兵出征而不能取胜;如今朕亲自东征,是想要为中原人的子弟报杀害父兄之仇,为高丽百姓洗雪国王被杀的耻辱。而且四方边境大都已经平定,只有这一块小地方没有平定,所以乘朕还没有衰老,用士大夫们的余力打败他们。朕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和饭,即使是早春蔬菜也不吃,这是担心会烦扰百姓的缘故。”太宗看见有病的士兵,便把他们召到御榻前亲予慰问,交给州县妥加治疗,士兵们没有不感动喜悦的。有人没有被登入东征部队的名簿中,自愿带着私人装备跟从军队,动辄一千多人,都说:“我们不求得到皇上的赐予功勋和奖赏,只愿为陛下效忠,战死在辽东。”太宗不应允。

太宗将要出发,太子一连哭泣几天,太宗说:“如今留下你镇守,加上俊彥贤才辅佐,正是想让天下人认识你的风度才能。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提拔任用贤才贬退没有才德的人,赏赐善举惩罚恶行,做到大公无私。你应当努力做到这些,有什么好悲泣的?”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一同执掌机要事务,辅佐太子。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与太宗同行。壬辰(二十四日),车驾从定州出发,太宗亲自装备弓箭,亲手在马鞍后系上雨披。命长孙无忌代理侍中,杨师道暂代中书令。

夏季,四月,戊戌朔(初一),李世勣从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丽人大为惊骇,各城都关闭城门坚守。壬寅(初五),营州都督张俭率领胡族士兵作为前锋,渡过辽水,直奔建安城,大败高丽兵,斩首几千人。

15.B【解析】“运用拟人手法”错。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很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这里并没有拟人手法。

16.①“行路难”三字,语义双关,既指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又指如今身经其事,方知世路艰辛,人生坎坷。②诗人用一“信”字,饱含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之后的感慨和人生仕宦之路不顺的感叹。③此句意味悠长而深远,既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叹,也有家国之忧,同时,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

17.(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022年洛阳西苑国有资本投资债权融资计划(洛阳西苑遗址规划范围)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豗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18.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枝繁叶茂等(注:《红楼梦》原文“花叶茂盛”亦可)②东施效颦 ③眉蹙春山、青眉如黛、柳眉淡描等(每空1分,共3分)【解析】(首先要通读文段,掌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填写恰当的成语。文段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整个文段讲述宝玉看到龄官划蔷而产生的痴想。第①处,根据语境,此处表示蔷薇花开正好时,故可填“花团锦簇”等;第②处,宝玉由龄官划蔷想到黛玉葬花,并将二者加以比较,故可填“东施效颦”。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第③处,写宝玉观察龄官的外貌,由眉、眼、面等面部特征到身形特征,应填写与“眉”有关的成语,且在宝玉眼中龄官与黛玉相似。眉蹙春山:形容女子皱眉而美的样子。)

19.B【解析】本文考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的引号作用是标示强调。A标示特定称谓;B项标示强调;C项标示特殊含义。D项标示引用。

20.[A]推断: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B]推断: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 (每处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A处,结合下文“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推知此处贾宝玉应是认为他在作诗填词,填入与此相关的句子即可。B处,结合下文“外面既是这个形景”,推知此处应是对这一形景的具体阐述,重点可落在这女孩子的心事上。)

21.他们将手中的艺术作为他们的“扁舟”,艺术就是他们抒发性灵,同时也是安置性灵的工具。(每处2分)(画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一是“他们”与“就是他们抒发性灵”主宾搭配不当,应加上主语“艺术”;二是“安置性灵”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安置”或“寄托”等。)

22.①扁舟都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意象(扁舟这一意象随处可见)②他们在扁舟中寄寓的是隐逸之思③驾着自己的人生航船(每处2分)【解析】(第①处在总结句,根据上文“在中国艺术中,扁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可推断出此处应填“扁舟都是一个不应忽视的意象”强调扁舟的普遍性,即可酌情给分。第②处是第二段的起始句,根据下文“他们独取这宁静的港湾”“他们独好一片阒寂”,再结合后文“繁华,富丽,诱惑,他们皆弃绝,他们选择的是优游。”可知横线所填内容应与扁舟中寄托的隐逸情思相关,可推断出此处应填“他们在扁舟中寄寓的是隐逸之思”。第③处,从上文“他们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结合后文“走向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可知横线上应填“驾着自己的人生航船”。)

23.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一、解题

1.“附近”是什么?

具体含义: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抽象含义: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

2.为什么要重视“附近”?(“附近”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1)材料第一段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为何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的重要性?以前是否重视“附近”,当今时代和以前重视“附近”有何异同?“古有远亲不如近邻”“孟母三迁”,今有“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重视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

(2)它使我们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

有人沉浸在“二次元”世界,有人遨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有人徜徉在文字书本的海洋。诚然,以上的“世界”五彩缤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过于享受“二次元”的世界,人的其他感官则会钝化乃至退化。这时候,需要我们抬头看看附近的人,触摸附近真实的生活,感知真实的“三维”世界。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

3.怎么做?(重视“附近”)

材料第三段指出一类不好的现象:热衷于追求远方的“风景”而忽视自己身边与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所以顺理成章,我们应当重视“自己身边与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在自己的生活“附近”发现“星辰大海”。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相对自由的。考生在具体写作时,既要立足材料,又不能为材料所囿。围绕对“附近”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思考即可。

2.本题在文体上是开放性的,既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结合对材料的理解阐述对“附近”的认知,阐述其对当下生活的重要性;可以具体阐述应当如何融入“附近”,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之事;还可以阐述“附近”与“星辰大海”并不矛盾,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没有“附近”,就无法找到通往“星辰大海”的路径。也可以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描述自己留心观察“附近”的生活化感悟等。唯有回归生活情境,考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考场作文摆脱“应试”作文的根本之策。

立意:

1.“附近”是个体勾连社会的纽带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精选“附近”。

3.善于向“附近”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附近”既在眼前,也在远方。

三、评分:

(1)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略)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 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 “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 “特征”4 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①材料丰富 ②论据充足 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①用词贴切 ②句式灵活 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④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①见解新颖 ②材料新鲜 ③构思新巧 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 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2022年洛阳西苑国有资本投资债权融资计划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