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联南接北、承东启西,构建起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持续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努力做好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的研究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本期【热点追踪】重点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现整理推出京津冀地区最新发展动态。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武义青委员:应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浪花一瞬。然而,这8年对于京津冀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和分量,三地融合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过。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建议,应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京津冀地区建设‘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离不开制造业集群的支撑。”武义青表示,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制造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武义青建议,要从京津冀区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出发,着眼未来,打造四个世界级产业链集群: 先进铁基材料、金属制品、装备制造(重型)等产业链集群;新能源汽车(智联、专用)、轨道、航空交通运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链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产业链集群;生物医药、现代食品、健康养老等产业链集群。
河北作为制造业大省,尽管产业链条较为完整、配套比较完备,但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北京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武义青建议,京津冀要建设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龙头的多层次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共性关键问题,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若干京津冀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的高水平产业集群。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河北与京津两地的制造业已逐步实现融合发展,三地在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合作日渐紧密。北京产业人才优势突出,服务平台资源优势明显;天津科技支撑实力突出,生产研发机构数量众多;河北制造基础力量雄厚,领军企业层出不穷。
“在此基础上,京津冀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武义青说。
武义青建议, 国家给予京津冀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更多先行先试政策。他表示,对河北来说,要争取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同时,围绕雄安新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北京优质资源优先到雄安新区布局,共同推动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
来源:人民网
全国人大代表赵晓燕:协同完善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保障
“农历二月二,一弯细如钩的月牙儿挂在天上,非常明亮,这是前些年很难看到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感叹,现在空气质量太好了。与之相印证的数据是, 2021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步入“30+”。
协同发展蓝图上,如何让生态的底色更加鲜明?赵晓燕认为要从法治保障入手。她说, 京津冀三地已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协同立法取得标志性、突破性进展,但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建议三地协同,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相关法规,统筹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制定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确保各地政府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按统一标准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科学性。
在法治保障基础上,要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赵晓燕重点关注生态补偿制度,她以密云水库保护举例,2018年北京与河北共同制定并签署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中央财政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同安排资金,用于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支持张承两市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相关工作,这在协同护水保水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她建议,用好并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出其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在生态协同保护中也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她建议,与河北省加强协同,推进大运河各河段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提升沿线生态景观,推进大运河京冀段实现旅游通航,让大运河真正成为京津冀地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水脉”。通州区与北三县隔潮白河相望,要携手加快交界地区生态绿带规划缝合衔接,加快推进生态景观带建设。
“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辅相成,只有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治理。”赵晓燕说,北京应充分发挥“减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网络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区域内资源要素流动渠道,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来源:北京日报
今年京津冀将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协作 推进区域联动执法
今年京津冀将完善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区域联动执法,区域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
30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政府《关于本市2021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去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全面持续改善
2021年,北京市圆满完成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年度目标任务,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细颗粒物(PM2.5)、臭氧浓度分别为33、149微克/立方米,六项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288天、占比78.9%,空气质量改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同时,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达到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00个考核断面(含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70%,无劣Ⅴ类断面。
此外,北京市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续七年实现改善。
今年将协同区域联动执法、区域绿色低碳
2022年,北京市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突出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减污降碳协同制度机制,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推进低碳区域、园区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
二是突出人民关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实施PM2.5和臭氧(O3)协同治理,开展氮氧化物(NOX)减排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深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齐抓共管,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三是突出整体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印发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四是突出区域协同,深化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完善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区域联动执法,区域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
五是突出多元共治,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领导责任、企业责任、全民行动体系,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来源:中新网
京津冀协同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随着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执行视频转播工作的一批暂时进境大型转播车也完成了使命,以海运方式于2月25日复运出境。这是首票北京冬奥会参赛国家(地区)奥委会的出境物资,也标志着冬奥物资出境正式拉开帷幕。
为确保冬奥物资顺畅通关,北京海关牵头成立跨关区协作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部署京津冀三地海关开展协作,提前分析研判冬奥进出境物资数量变化和趋势特点,通过“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共同做好冬奥物资的申报、验放等工作。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地实施的8周年。8年来,三地海关合力促进通关便利化,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据统计,京津冀地区进出口值从2014年的3.74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44万亿元,增长了18.7%。
为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天津海关结合口岸进出口货物物流模式和企业实际需求, 创新推出了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业务模式改革,利用海关京津冀一体化机制,同步向京津冀企业推广,进一步压缩进出口货物边境合规时间和成本,助力企业融入“双循环”,为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进口货物“船边直提”模式下,京津冀三地企业可实现在当地办理通关手续,在天津口岸从船边卸货装车直接送往企业,港口进口集装箱提箱用时由原先的1天至2天,最短可以压缩至1.5小时,作业环节可以由原先的6个最少压缩到3个。目前,“船边直提”适用范围从初期的一般贸易货物逐步扩展至保税货物、海铁联运过境货物等,商品范围从进口汽车零配件扩展至所有进口商品。
“抵港直装”业务模式助力出口货物通关作用更加明显。据介绍,外贸企业在当地海关完成提前报关后,可由工厂直通天津港码头,海关实施码头运抵、码头查验等通关保障措施,外贸企业出口集港预期可由5天压缩至最短1天至2天。
据三地海关统计,2021年,有20.55%的进口集装箱货物通过“船边直提”方式实现快速提箱,有14.68%的出口集装箱货物通过“抵港直装”方式实现运抵后快速装船出运。得益于上述改革,天津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4.93小时、0.74小时,同比分别压缩17.3%和48.6%,成为“京津冀最便捷出海口”。
聚焦海关业务协同,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是三地海关强化协作的着力点。由天津海关联合天津港集团共同建设的“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将“网约车”理念融入港口集疏运作业,通过科技创新,为京津冀企业通关便利赋能。
目前,“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已认证司机约1.9万名,车辆1.8万辆,累计撮合量已超过93万箱,辐射29个省份。平台服务覆盖范围主要为京津冀企业,近70%的货物均流向了京津冀地区,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河北企业主动参与改革,通关满意度正在稳步提升。
近日,在“保税展示交易”模式下,近百台来自北京的古董汽车亮相天津东疆汽车文化艺术中心,以“一个世纪的传奇——经典古董车展览”为主题的古董车首展拉开帷幕。
据了解,“保税展示交易”是指经海关注册登记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保税货物凭保放行后运至区域外进行展示和销售的经营活动。在传统模式下,进口货物必须先整体完税后才能进入国内市场销售;而采用保税展示的方式,综保区内企业无需先行支付税款,在完成担保后,保税货物就可以在海关的监管下出区展示和交易。
东疆艺术品保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批老爷车来自北京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采用这一新模式,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保障了展品安全。在京津冀地区拓展推广“保税展示交易”等创新政策,不仅助力三地企业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还有助于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更多改革创新还在试点中,比如三地海关开展跨关区附条件提离、合并检查等业务改革。此外,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制定实施两地高级认证企业免担保跨关区共享机制等,企业相关担保业务可在京津两关同步申请、同步报批、同步实施。
来源:经济日报
京津冀增强产业对接协作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目前京津冀三地的要素流动持续增强,正在进一步增强产业对接协作。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转入河北单位5616个。
2021年,北京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年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企业占1/3,北京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40%;廊坊三河市27家科创园入驻企业796家,其中京企占比达65%。
另外,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由中心城区迁到副中心的企业数量自2017年起持续增长,2021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2.2万户。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在加快落地。
来源:人民日报
京津冀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13年的6.2∶35.7∶58.1变为2021年的4.5∶30.6∶64.9……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持续增强协同联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正在浮现。
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
春节过后,位于北运河东岸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工地塔吊林立,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加紧作业。更让人期待的是,这里即将诞生囊括地铁、城际铁路、公交场站、运河码头在内的“超级枢纽”。
“这里将建设成为车站、城际铁路、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北京新门户。”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枢纽公司副总经理张登科说,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的地下建筑规模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139万平方米。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024年年底完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这座枢纽通过城际铁路可实现高效辐射京津冀区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交通支撑。”张登科说,项目内设置京唐城际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建成后15分钟到达首都机场、35分钟到达大兴国际机场及河北唐山市、1小时内到达滨海新区及雄安新区。
值得一提的是, 这座枢纽将真正实现“站城一体化”。与传统火车站不同,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功能全部位于地下,通过轨道交通可实现快速联系中心城区;地上进行综合开发,主要布置商务办公、商场等,预计可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在城际铁路车站上方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运营开发,这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是首例。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成功探索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张登科表示。
当前,国家层面正在研究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而交通一体化正是其中关键部分。“今年将试点试行国贸到北三县定制快巴,并逐步在环京地区推广,同时实现北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通。”北京市交通委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说。
跨区域医疗结算难将破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民生红利”不断释放。
从崇文门到亦庄,眼耳鼻喉科享有盛名的北京同仁医院正在发生变化。“医院主体从原来的崇文门院区顺利南移至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庄院区,崇文门院区圆满完成疏解床位800张、职工1300余名的任务。”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黄志刚说,2021年12月主体南移后,亦庄院区日均门急诊量由2020年11月新门诊开诊前的2643人次增至4960人次。
过去8年,北京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累计疏解2200余张,2021年核心区三级医院外地患者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186万人次。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导向,北京积极开展京津冀区域住院跨省直接结算工作,推进住院跨省直接结算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河北和天津的患者到北京就医正变得越来越方便。来自北京市医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北京690余家开展住院业务的定点医疗机构,累计为津冀参保人员来京住院直接结算82.46万人次,涉及费用273.03亿元。
截至今年1月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已累计为津冀来京就医参保人员减轻资金垫付负担155.65亿元。“我们正在推进解决京津冀跨区域医疗结算难问题,同时推进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力争在年底前全市每个区至少开通2家定点医疗机构可承接此项业务。”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郑杰说。
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升
近日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上,为运动员及相关人员提供运输服务的零排放氢燃料客车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而这背后,正是协同构建产业发展链条的成果。此前,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唐山市和保定市等12个城市(区)组成城市群,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京津冀三地经信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携手打造产业链条,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梳理,绘制产业链图谱,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王佐说。
过去8年,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产业对接步入快车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万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成立5年来,紧密推进与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的合作发展,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其中北京企业占全部新注册企业的三分之一,科技型企业占40%,已成为京津两市重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链加快形成。2014年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两地的技术成交额累计达到176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两成。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为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我们以专业产业耦合联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吕冬姣说,本部按照“专业”维度建设研究所,着力整合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研发原始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津冀分部则按照“产业”维度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本部全球化专业能力,多学科协同攻关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着力转化应用和推动产业升级。
“8年来,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王佐说,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继续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对接机制,加强产业政策衔接,加速要素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来源:经济日报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1》显示,2013-2019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增长迅速,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其中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保持高速增长,是三地中增长最多的;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稳步增长,从2013年的440.48增长到2019年的506.86,增长了15%,而河北的协同创新水平取得明显进步,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5.40,增长了195%。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1》是有关部门委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研发的用于动态监测和评价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状况的指数体系。《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1》在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目标为导向,按照数据可连续获取的原则,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以及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
基于指标体系,《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1》分析了2013-2019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并从省级层面和地级城市层面对京津冀内部的协同创新水平和各一级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 京津冀科研合作网络快速生长,地区间产业活动更为活跃
基于对各一级指标的结果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1》总结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体现在研发经费稳步增长等六个方面。
研发经费稳步增长,北京研发投入水平全国领先,基础研究日益得到重视。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19年的4.19%,高于同期的江苏、浙江与广东。其中北京从2013年的5.98%增加到2019年的6.31%,继续保持全国排名第一的领先优势。2019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比重为15.9%,高于上海8.9%的比例,更远高于全国6.0%的比例,正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科研合作网络快速生长,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形成以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结构。京津冀论文合作关系总数从2013年的60增加到2019年的78,城市间关联度不断提高;网络密度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9年网络密度为1.000,与2013年的0.769相比,提高了30%;平均路径长度从1.231下降到1.000。2013-2019年京津冀科研合作网络结构较为稳定,北京与天津双核地位显著,京津合作仍是网络生长最为重要的动力。
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技术交易总量增长迅速,京冀技术合作大大加强。2013-2019年,北京与天津、河北的技术交易项数及成交额均快速增长,京冀技术交易项数从2564项上升为3880项、技术交易额从34.91亿元上升为251.34亿元,分别增长了51.3%和620.0%。
地区间产业活动更为活跃,北京产业外溢效应明显,产业分工日益清晰。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的产业活动单位达到1.6万家,占区域内产业活动单位总量的5.5%,比2013年末增长180.2%。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发展服务化、高端化、生态化态势显著,与此同时河北和天津积极承接北京市的部分产业转移,三地间的产业定位与产业分工日益明晰。
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创新。京津冀的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京津地区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了全范围的覆盖。高铁网络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组织聚集地,强大的金融实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 三地仍需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链接,打造区域性科创走廊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1》显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技术合作强度与城市等级及地理距离相关,“富人俱乐部”效应是影响技术合作的主要因素。2013-2019年间,专利合作数量的增加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北京与天津、石家庄这三个创新枢纽间的合作,另一个是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就近合作,如与廊坊、保定、沧州的合作专利数量增长明显。合作专利数量减少的地区主要为与北京距离较远的城市,例如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南部的衡水、邢台、邯郸等。
另一方面,北京市创新成果大部分在津冀地区以外转化,对津冀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提高。2019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4908项,成交额282.8亿元,比2018年增长24.4%,但仅占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9.9%。北京市创新资源的结构和津冀的产业结构不够匹配,创新链和产业链缺乏有效链接,导致北京市的创新成果大部分在津冀地区以外转化。
基于以上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1》建议,未来在继续发挥北京的创新优势、强化北京对津冀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快提升天津、石家庄、保定等重要节点城市的创新能级,形成一核带动、多级联动的京津冀科技合作网络;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内部的高铁、高速等基础设施网络,压缩时空距离,以区域间高速交通体系支撑京津冀各类要素的无障碍高效流动,降低科技合作的交易成本,延伸京津冀科技合作的空间范围;围绕科技合作网络布局高技术产业合作网络,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链接,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跨城市分工合作,带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缩小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促进城市间科技合作,形成“科技合作带动产业分工,产业分工促进科技合作”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核心作用,通过在北京市域和周边地区的重要节点布局高技术产业转化集群,共建一批科技园区,构建“三城两翼一区”协同创新模式,打造区域性科创走廊和“京津雄”创新金三角。
来源:河北日报
全国首单京津冀科创企业“高成长”ABN成功发行
2022年3月31日,全国首单京津冀科技创新资产支持票据(高成长债)在津落地发行,支持9家科创型中小企业实现融资1.61亿元。
本期债券期限一年,募集资金投向的9家企业均为注册在京津冀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单户融资金额最低1000万元,最高2400万元,有效拓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此外,债券运用人民银行民企支持工具政策,由主承销商天津银行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1.034亿元进行增信,债券优先级A级发行利率3.80%,低于天津市6个月-1年期中小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9个BP;投资人涵盖银行、券商、基金等各类型机构,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债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优势,灵活运用创新产品优惠政策及绿色通道机制, 精准加大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2021年,累计支持民营、小微、科创等重点领域企业发债融资266.46亿元,金融机构获批小微债券发行额度200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小微金融债券发行100亿元,预计带动新增小微贷款投放约230亿元,为10000户以上的小微企业提供及时有力的信贷支持。
本次债券主承销商天津银行积极落实人民银行工作要求及中介机构职责,结合发行人特点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协调内外部资源助推债券发行成功。2021年,该行累计主承销小微企业资产支持票据220亿元,支持和服务小微企业近20000户。
来源:腾讯网
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京雄高速计划年底建成通车
2022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计划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今年年底,京雄高速有望全线建成通车,届时,从北京市区驾车前往雄安新区最快一小时即可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2014年以来,京津冀交通部门深入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法制政策标准等方面不断深化协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造区域交通新格局。近年来,京津城际延长线、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丰台、朝阳火车站及配套交通枢纽加紧建设,加快打造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交通新格局,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区域公路网织补加密,综合运输服务不断创新。北京开通了平谷到遵化、平谷到兴隆等6条省际班线的公交化运营试点。实现了38条公交线路跨市域运营,线路总里程2700余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27万人次,服务范围辐射环京10多个县市;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与全国288个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推进向雄安新区延伸覆盖;轨道交通与天津、上海等5个城市实现“二维码”一码通行。
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今年完成
如今,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京津冀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立,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加快了区域各类生产要素流通和周转速度,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明显。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不仅支撑了区域交通降本增效,有效降低了三省市物流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支撑了首都都市圈发展,使跨区域通勤人数逐年提升,通勤圈覆盖区域逐步扩大,首都经济文化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今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在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也将注重促进政策、标准、治理等方面的软联通,从两方面着手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将持续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协调推进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轨道平谷线建设。推进朝阳站、副中心站配套交通枢纽及地铁3号线建设,丰台火车站建成通车。同时,进一步提升路网辐射能力,建成通清路、西太路,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承平高速等重点项目;试点试行国贸到北三县定制快巴,并逐步在环京地区推广。实现北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通。
在制度规则软联通方面,北京将与津冀、国铁协同,启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在运输服务联程、技术标准兼容、要素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对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推进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营服务相关技术方案及标准规范研究。同时,谋划构建现代化首都通勤圈,研究利用京九线、京哈线、京广线等向环京地区提供通勤服务的可行性;持续与津冀开展跨省市运输违法违章联合治理,加强三省市交通执法和治理深度协作。
来源:中新社
相关链接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2.3.1-3.31)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2.3.28-4.3)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2.3.1-3.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2.2.1-2.28)
【热点追踪】黄河流域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2.2.1-2.28)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2.2.1-2022.2.28)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2.2.1-2022.2.28)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2.1.10-2022.1.16)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1.12.1-12.31)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12.1-12.31)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12.27-2022.1.2)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1.11.1—11.30)
【热点追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1.11.1-11.30)
【热点追踪】长江经济带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11.1-11.30)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11.22-11.28)
【热点追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9.1-10.31)
【热点追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要事概览(2021.10.1—10.31)
【热点追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期要事概览(2021.11.1-11.7)
供稿 | 潘雪婷 审核 | 潘婷 编辑 | 杨扬
- THE END -
?
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欢迎读者供稿,小编邮箱:ccrlab777@163.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微信号:CCRLAB
点个 在看你最好看
标签: #央企JG信托-153号唐山地级市标准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