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HS投资2023年债权资产收益权(2021年山东投资4300亿项目)

余老师 76 0

地点: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

山东HS投资2023年债权资产收益权

产量:小麦亩产693.91公斤,玉米亩产852.42公斤

品种:小麦济麦22等,玉米登海605等

特点:二十万亩集中连片“吨半粮田”

山东德州齐河县,“吨半粮田”核心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6月9日凌晨一点,雷声惊醒了农场中熟睡的袁本刚,他焦虑地喊起了住在农场的人们,组织大家准备在雷雨中抢收晾在院子里的麦子。好在,雨只下了几分钟。

袁本刚是山东德州齐河县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种植和托管的麦田,位于齐河县“吨半粮田”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区范围内。6月9日,这里的麦田正在陆续收获。

此时此刻,全国麦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德州的麦收仍是一道不容忽视的亮眼的风景线。仅袁本刚的“吨半粮田”就多达10万亩左右,齐河县的百万亩农田11年前就全部建成了吨粮田,整个德州700万亩农田也全是吨粮田。目前,齐河县二十万亩“吨半粮田”集中连片,正在上演着全国麦收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到处是粮食的海洋。

最美的时刻

连片成方的肥沃农田

德州齐河县,这里有着哪怕是国家级小麦专家也念念不忘的壮观麦浪。夕阳照进麦田,整齐的小麦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到耀眼。一路穿行在麦田的世界,除了偶尔看到一簇绿树掩映的村庄外,入眼的全是成熟的庄稼,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地铺展开来,一直延伸到看不到的远方。

齐河县位于华北平原北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14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都是广袤的平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有129万亩耕地,常年种植粮食面积达到220万亩,两季轮作的方式,使得这里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22亿斤以上。

袁本刚是这个产粮大县中,粮食生产大军中的一员。他原本是做农资生意的,后来逐渐发展,从自己租地种植,到建立合作社,再到托管农民的土地。如今,他的合作社负责种植的土地达到10万亩左右。

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本刚。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袁本刚的合作社位于齐河县胡官屯镇,合作社很好辨认,从远处便能看到两座高大的储粮仓矗立在一处空地上,每个粮仓都连接着高耸的烘干塔。从整齐的麦田里抬起头,远远就能看到粮仓顶部“吨半粮 齐河创”的字样。在齐河县,这样的粮仓有数十个,每个乡镇全覆盖,由齐河县政府主导建设,分布在广袤的田野里,供种粮的人们烘干、存粮。

而每一个粮仓的周边,都有成片的高产农田。在齐河县焦庙镇,同样也有这样高耸的粮仓,这里是全县“吨半粮田”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区,也是最早创建“吨半粮田”的地方。站在粮仓旁,一眼望去,成熟的麦田是天地间唯一的主题,行走在麦田间,麦子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袁本刚直直盯着这片农田说,“现在就是麦田最美的时候。”

产能的升级

30万亩核心区全部实现“吨半粮田”

6月10日下午,合作社门前的麦田刚刚收完,袁本刚就带着农机手开始种植玉米。他打算在这块地里种些新品种,播种之前,要仔细调试播种机,确保合适的株距、行距、播种深度。

在焦庙镇的农田中,尽管小麦刚刚开始收割,也有农人开始晾晒玉米种子,为收割后的播种做准备。

焦庙镇小麦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从小麦到玉米,一年两季,每亩可以生产超过一吨的粮食。事实上,就在2022年,齐河县二十万亩连片的高产农田,完成了“吨半粮田”的产能建设,平均亩产1546.33公斤。

2023年,在20万亩“吨半粮田”的基础上,齐河县要争取30万亩核心区全部实现“吨半粮田”。

事实上,即便是在整个华北广袤的平原上,20万亩集中连片的高产农田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焦庙镇的一块农田中,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守军告诉记者,在2000年之前,这里的土地虽然高产,但是只有极少部分产量最好的农田,可以达到年产粮食一吨。2000年以后,随着政府的建设、政策的推动、科技的支撑,大部分们农田逐渐达到一吨。2012年,整个德州700万亩农田实现了吨粮田建设,齐河县的百万亩农田,也同样实现了产能一吨的目标。

齐河县连成片的“吨半粮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实现“吨粮田”目标之后,“吨半粮田”成为了新的目标,王守军介绍,齐河县编制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最开始的目标,是建成二十万亩集中连片的核心区。通过四级书记抓粮食,财政支持、统一供种、统防统治等多种措施,在2022年,实现了二十万亩“吨半粮田”的产能建设。

“粮王”的夏收

每天12小时泡在田里

进入六月,热风快速催黄了一片片麦田,从南到北,绿色的田野逐渐变得金黄,麦收的季节到来了。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李建国每天一早都会来到田里,一直到晚上,每天几乎有12个小时都待在田里。

种田能手李建国。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丰收的季节,每一个和粮食相关的人,都紧绷着神经,随时准备投入到最忙碌的收获工作中。李建国是焦庙镇靛池村的种粮大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购买农机,为村民提供服务,自己也租地种粮。三十年间,从小型四轮拖拉机,到大型农机,从十几亩地,到成百上千亩地,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出产粮食的土地。

三十年中,他见证了这片农田从亩产不到一吨到一吨半的全过程,他自己也变成一位优秀的种田能手。

在整个德州创建“吨粮田”“吨半粮田”的过程中,有一项鼓励种粮农民的措施“粮王大赛”,而李建国正是多次获得“粮王”称号的农民。他告诉记者,最近一次获得“粮王”称号奖励了一块100克的金牌,而他家里,分量不等的金牌,已经有好几块。

2014年,李建国加入了当地一家农业企业,成为该企业的种植负责人之一,公司流转了数千亩土地种植粮食,同时还托管着4万亩左右的农田,帮助农民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焦庙镇周庄村,全村的700多亩耕地,整村流转给了李建国所在的公司,由公司统一种植,流转费为当年7月1日至15日,1000斤小麦的价格。

农业企业负责人李朝纲也来到地里查看小麦长势。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如今,李建国管理着一片数千亩的农田,同时自己还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尽管全程都是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夏收夏种的时候,他仍然不放心,长时间泡在农田中,“这段时间,每一天都是关键时刻。”对农民来说,六月的每一天,都要在紧张和期待中度过,“下雨会延误麦收时间,还可能会让小麦发芽、发霉。但温度太高,也会让小麦快速成熟,减少灌浆的时间。所以每天都很矛盾,时时刻刻在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小麦的情况。”

高产的农田

是怎样建成的?

2022年建成的二十万亩“吨半粮田”,2023年建设的三十万亩“吨半粮田”,是怎样实现高产的?

焦庙镇是齐河县“吨半粮田”的核心区,田边就设置了展板,讲述着这块田喜人的产量,展示着三十万亩示范区中的主栽品种、技术措施、建设时间、领导小组成员等。

王守军告诉记者,从很多年前,齐河县就实施了统一供种、统一编制、推广和实施农业技术等措施,“县财政每年用于粮食生产的投入超过1亿元,仅统一供种的补贴,每年就超过1千万元,已经连续发放了十六年。同时还集中资金、项目、工程,继承良种、良法、良田,提高耕地产能,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经达到102.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

齐河县“吨半粮田”迎来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记者了解到,当前,齐河县高产农田中,小麦主要种植济麦22和济麦44,都是矮杆高产的优质品种,玉米则主要种植登海605和农大372。齐河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袁光柱介绍,在全县100多万亩农田中,政府每年都会进行两次“一喷三防”,小麦一次,玉米一次,在三十万亩“吨半粮田”示范区,还要多加一到两次“一喷三防”,“事实上,每年县里投入的一个多亿中,仅植保方面,就有2700多万,这几年中,我们这边小麦赤霉病、锈病等发病率都很低,大部分都是刚刚发现就防治了。”

统一供种,统防统治,集成技术,推广良法,是高产农田建成的关键,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平介绍,“生产技术大家都有,关键是推广和落实,让技术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对弱苗地块,齐河县通过‘三人四包’的制度,每个弱苗地块1名党政干部、1名村干部、1名技术人员,包技术、包农资、包防灾、包督导,齐心协力抓农业,保粮食。还有很多类似的措施,都是责任到人,尽最的努力保障粮食生产。”

齐河县位于黄河岸边的冲积平原上,在早年,这里并不是高产的地区,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地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个农业大县,如今已经获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成为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等。芒种已过,收获将至,在这连成片的“吨半粮田”上,即将迎来新一轮的丰收。

调研笔记:

再过十年谁来种田?

齐河县,在路边扬场的老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一份中国农业大学的调研显示,三十年来,种粮食的人其实一直都是同一拨人,三十年前,他们三四十岁,正值壮年,岁月流逝,他们如今六七十岁了。

三十年中,种粮的人在慢慢变老,再过十年,他们种不动了,谁来种地?在齐河县的调研中,记者也发现,种粮食的农民大多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小农户,每家只有几亩地,年轻人基本外出工作,留下老人守护着土地和农田。

和规模化生产的合作社、大户相比,小农户在使用新技术、普及新品种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势。尽管社会化的农业服务,给小农户提供了机械化的机会和基础,但记者在调研中也看到,走遍全国的跨区农机手们,更喜欢规模化农场的活计,往往会轻视只有三五亩地的小农户。即便为小农户服务,价格也比农场更贵,记者了解到,农机手们为小农户收割,每亩价格普遍要比为农场收割贵10到20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如此,种地的老人们也会老去,终有一天,连社会化服务也无法再帮助他们继续种植粮食,那时候,占全国90%以上的小农户,他们分散的农田,又该如何生产?

但是,在齐河县,记者看到了许多未来的可能。比如托管,李朝刚是一家农业企业的负责人,他的企业,托管着4万亩土地,而袁本刚的合作社,除了种植合作社成员的土地外,还托管着近10万亩土地。托管并非流转,托管的土地,经营权仍然属于农民,农民付出托管费,受托者负责为农民耕种,最终的收获仍属于农民。在托管模式下,甚至可以做到农民全家在外,不用回村下地,也可以获得收成——托管的机构,也负责销售粮食,农民最后收钱即可。

山东HS投资2023年债权资产收益权(2021年山东投资4300亿项目)

由于统一购买农资,统一进行机械化管理,种植成本要比小农户自己种更低,即便加上托管费,农民的成本也会下降而非提升。集约化的经营,使得良种良法的普及更加容易,收成也更高。袁本刚告诉记者,仅种子一项,合作社统一购买,就比小农户自己买,每亩地能低10元左右。

另外一种新的方式,是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事实上,在三十万亩集中连片的高产农田中,大量的土地仍然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但通过统一供种、统防统治等方法,使得良种良法,在小农户中得以快速推广。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许多小农户在统一收割后,正在晾晒和处理自家的粮食。

未来十年谁种田?或许,在这里,可以得到许多借鉴和感悟,小农户仍然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但小农户并不意味着落后和分散,同样有实现规模经营的另一种途径。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标签: #山东HS投资2023年债权资产收益权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