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是证券行业关键的一年: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市场开放不断深化。证券行业业绩稳健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以来,国内疫情发展、国际形势变化,美联储加快退出宽松政策的影响,是市场面临的重要不确定因素,一季度券商受市场大幅波动影响整体业绩承压。目前,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券商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正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奋楫笃行,共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毕马威连续16年发布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今年将通过系列报道形式,从宏观视角和业务发展维度,分析证券行业最近一年发展状况、行业动态和变化趋势。主要包括:
概览暨证券行业趋势及战略洞察
竞争格局篇
数字化转型篇
全面风险管理篇
双向开放篇
数智合规篇
业绩分析及行业洞见篇
2022证券业年度调查报告重磅发布
政策回顾与展望
王国蓓 毕马威中国证券及基金业主管合伙人
“进入2022年以来,稳增长成为政策主旋律,证监会5月20日发布23项政策,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加快恢复发展,通过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实施延期展期政策、优化监管工作安排、发挥行业机构作用等四个方面,在企业申请首发上市、北交所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场化
注册制改革成效显著,投行业务市场化、专业化是大趋势
自注册制试行以来,直接融资规模持续增加。
科创板IPO融资额连续两年超过主板,2021年北交所开市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全年IPO企业数量和募资总额均刷新历史纪录。
券商投行业务回归定价与销售本源。
价值发现、估值定价、研究分析、服务销售等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
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建立,北交所成立并坚持错位发展
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畅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路径。
北交所以差异化的制度安排,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打造服务“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北交所开辟增量市场,券商具备差异化竞争空间。
市场活跃度提升下,更多企业寻求在北交所上市,带来投行业务增量;同时,北交所进一步完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端的良好生态,利好券商直投业务。
做市商机制在竞价制度下补足流动性提供机制,促进价值发现
科创板以试点方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拥有较强资本实力和交易能力的券商需把握业务机会。
证监会5月13日正式发布《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在准入条件中,对净资本、内部管控及风控管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市交易预计为试点券商展业带来业务的新增量,同时或带来新的协同效应,并为其他机构业务引流,提升客户黏性。
开放化
走出去:跨境投资发展空间未来可期,推动证券业的国际化不断加速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1年2月,外汇管理局表示将研究有序放宽个人资本项下业务限制,提高个人用汇便利度,以满足居民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外汇管理局在2021年7次下放 QDII额度,并对QDLP试点再度扩容,既拓宽了境内资金的投资渠道,满足境内投资者到境外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及配置海外资产的需求,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壮大我国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声量。
券商积极布局“走出去”,但国际化路途仍面临挑战。
2021年券商“出海”规则松绑后,券商提速布局海外业务。从地域分布来看 “立足香港、辐射全球”是当前内资券商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欧美市场的布局相对较弱;从海外经营业务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经纪、承销、自营等方面,财富管理等领域有提升空间。
引进来:对外开放步伐加速,境外机构加速入场,外资积极参与布局中国市场
更高开放水平增强中国市场对外资吸引力。
央行新规要求落实取消QFII/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提高外资进入A股的积极性。外资净流入集中反映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长期看好。2022年以来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引进外资政策稳定不变,5月19日,李克强出席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座谈会时强调,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打造世界的大市场、外商投资的热土。
证券公司外资股比的限制取消,多元竞争格局深化。
自证监会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以来,从新设机构来看,除摩根大通由外资控股转为独资之外,已有3家外资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开业,5家申设全资或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机构已获证监会反馈意见。从合资券商提升股权比例来看,2家外资券商由外资控股转为外资独资券商,3家外资机构进一步提高持股比例实现控股。
数智化
金融科技持续赋能证券行业,主动引领业务发展
金融科技持续赋能证券行业,券商加速数字化转型。
2022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从顶层规划层面提出高质量推进金融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根据已披露的年报数据,22家上市券商披露2021年信息技术投入情况,合计额达141.78亿元,排名前十的券商平均投入金额为11.30亿元:其中投入最高的券商金额达22.28亿元,同比增速最高的券商达294%,占比营业收入最高的券商达25.17%。
资本市场优化科技监管,为行业发展持续赋能
自证监会组建科技监管局以来,资本市场科技监管持续加强。
近年来,证监会从建立健全科技监管制度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基础建设、探索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等方面强化科技监管,在数据资产、数据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结合等方面加大探索。
市场总体情况
黄小熠毕马威中国证券及基金合伙人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证券公司应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发挥在整体金融市场中的枢纽角色。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证券公司需要做好‘四个坚持’——坚持回归业务本源,坚持严守合规底线,坚持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提升服务能力,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引领资本市场的改革。”
证券公司整体维持高质量发展
证券行业整体经营情况稳步向好:自2019年以来营收与净利润维持双位数增长,近四年年化增长率分别为24% 和42%;证券行业净利润率与ROE自2018年的25.02% 和3.56%,分别提升至2021年的38.04%和7.83%。全行业杠杆率的增长、净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提升共同驱动了ROE增长,体现出整个行业进一步向“重资产化”与“高效化”转型。
一季度业绩承压,券商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2年第一季度,券商业绩受市场波动整体业务受到影响。根据wind数据,42家上市券商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94.64亿元,归母净利润250.9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9.05%和43.43%。各项业务除投行录得同比增长,均出现下滑,投资业务是上市券商营收下滑的最主要因素。我们同时发现,头部综合性券商业绩下降明显小于中小券商。如何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下,依然保持一个较为稳健的业务模式,是未来券商考虑的重点问题。券商需进一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业务模式和特点,制定中长期发展策略。
资本竞争或成为券商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资产负债表扩张对利润的贡献度逐渐上升,资本中介及证券投资等重资本业务规模增长显著;同时,券商纷纷提出向“大买方”转型的业务发展方向,借助资本中介业务激活和打通了券商各项基础功能,通过投资收益增厚收入。因此,券商资本补充的需求日益强烈。
竞争呈现百花齐放格局,外资券商增持频繁
大型券商依托雄厚的资本金实力,卓越的主动管理与风险定价能力,全方位夯实资本、风控、销售、协同、科技等综合能力,进一步拉大与中小券商的差距。中小券商在面临行业马太效应凸显的竞争压力下,部分券商通过打造“特色业务+战略定力”,聚焦区域优势,抓住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机会,扩大业务规模与影响力,逐渐走向精品化发展的道路。外资券商在2021年加速增持股权、积极补足业务牌照,并尝试申设另类投资子公司,进一步推动在华业务的发展与布局。
证券行业九大发展趋势
杜剑敏 毕马威中国财富及资产管理战略咨询总监
“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呈现九大发展趋势。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证券业回归本源,谋求差异化发展,加强核心业务竞争力建设。”
趋势一 始于足下:金融产品销售是券商角力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赛场
金融产品销售能力逐渐成为衡量券商财富管理业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截至2021年末,证券行业实现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净收入206.90 亿元,同比增长53.96%;过去三年,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占经纪业务收入比重从6.42%提升到13.39%,累计提升6.97个百分点。
在公募基金的销售方面,券商占据了公募基金渠道保有量百强中的多数席位。
银行、第三方机构、基金等其他机构拥有更强大的渠道或客户优势,证券公司则通过扩大代销基金的范围、丰富其产品线、打造券商特色的基金投顾业务应对竞争。从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来看,券商渠道保有量和机构数量呈现明显上涨,或与ETF产品活跃及统计口径变化有关。
中高风险偏好客群受到重视。
从市场角度上来看,2021年证券投资类私募、股权投资私募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其规模同比增长46.79% 和9.12%,三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7%和10.19%。
趋势二 道阻且长:持续探索从卖方销售的通道模式向买方投顾的服务模式转型
基金投顾业务指引文件密集发布,投顾业务监管法规体系加速成型。
截至2022年4月末,共有58家机构获得基金投顾牌照,其中证券公司以30家排名第一,占机构总数的51.72%。
券商开展基金投顾服务具备贯穿“投”和“顾”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优势。
券商与其他机构相比,既有投资规则的保驾护航,又有投资顾问的跟踪服务。同时对于投资者的操作行为和心理有着深度的理解,能通过全产业链协同的资产创设、配置和服务能力,匹配客户差异化风险收益偏好特征。以账户管理、多种资产配置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趋势三 长风万里:IPO核心地位凸显,双创板块活力迸发
IPO业务作为证券公司产业客户的“入口”,水龙头效应凸显。
2021年累计上市520余家企业 ,IPO企业数量和募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9.68%和13.19%,创10年历史新高,但增速较去年略有回落。随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不断显现,长期来看IPO的需求将稳定增长。
双创板块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
在2021年IPO上市公司中,通过注册制方式上市的企业占比超7成 ,证券行业服务高新技术成长型企业的能力增强。
趋势四 风云再起:定增与可转债逐渐差异化发展,产业回归本源利好并购市场
定增募资和可转债募资成为驱动再融资市场扩大的主要动力。
再融资业务近年来由于激烈的竞争,费率水平不断降低,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再融资的行政手续也正在不断简化,融资门槛有序降低。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需求或将被进一步激发。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产业回归本源,上市公司之间围绕产业链条进行整合的案例增多,并购的逻辑侧重于基本面、标的价格、成长性和整合难度等。未来并购重组的需求将倒逼券商在投行业务中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增强自身在并购交易链条中的撮合能力。
趋势五 海阔天空:债券市场空间广阔,关注公司债发行
债券市场空间广大,公司债发行增速突出。
截至2021年末,中央结算公司登记发行债券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4.41%,上清所登记发行债券3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27%。其中,公司债的发行量增速突出,2021年发行数量达4064只,18-21年发行指数年复合增长率达38.73%,远超企业债(19. 74%)、金融债(21. 97%)以及短融(20.97%)等其他债券品种的增速。
监管持续引导债券产品的多样化创新。
绿色金融债、双创债等创新债券品种不断涌现。在债券市场分化较为严重的今天,做“债券产品专家”或成为部分券商突破债券业务一个潜在的发展方向。
趋势六 托管先行:从托管导流到机构投资者综合服务提供商
托管业务是券商向综合化机构服务商转型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由于激烈的竞争,托管业务费率不断走低,但券商应重视托管业务的战略意义以及其业务优秀的粘客属性,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跨部门跨总分的协同机制,打造机构业务统一的产品服务清单,为机构客户提供包括杠杆融资、研究支持、证券拆借、交易销售等综合化服务。
趋势七 奋楫扬帆:深化机构业务转型,构建机构服务生态圈
券商应重视构建机构业务服务的生态圈。
券商作为重要的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在为资管机构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成为其重要的销售伙伴,资管机构在选择券商时也会看重券商的产品销售能力。券商与其他金融机构在竞争时,需不断加强合作,协同各类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趋势八 回归本源 : 申设子公司进程加速,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必然选择
券商申设资管子公司以及公募化转型力度加大。
券商资管业务不断扩大主动管理规模,2021年券商资管以主动管理为代表的集合资管计划规模大幅增加112.52%至3.28 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和ABS业务因没有受到杠杆和嵌套等相关规定影响 ,或成为主动管理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
趋势九 别开生面 :持股公募带来丰厚利润,着力构建资管业务全价值链服务体系
券商系公募基金净利润贡献高,新设并购公募基金获得政策支持。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为券商并购或新设公募基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产品体系渐成券商资管及财富管理发力重点。
券商可通过更全面的产品线吸引客户,形成涵盖公募、私募、ABS 、REITS 的全产品线,将固收产品作为规模的主要来源,通过布局权益、FOF以及公募REITS等,结合投研、投顾方面的优势,发展特色产品,提升核心买方能力。
毕马威的全球网络人才济济,汇聚了具备深厚战略、科技、风险、并购、财会和合规管理咨询经验的各类专业人士,可为金融机构提供从证券行业分析、战略规划、运营,到数字转型及落地等全面的服务支持,也能采取整体跨领域实用方法为客户排忧解难,从而帮助客户最终实现成功转型。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2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毕马威国际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