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成金资产管理2023年债权权益计划(成都金控基金)

余老师 692 0

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成都成金资产管理2023年债权权益计划

2023年2月21日在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凤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总结

过去五年极为重要、极不平凡,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川视察,亲临成都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独特定位,为成都服务战略全局、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踔厉奋发、感恩奋进,坚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最根本的工作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实现了由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由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由西部科技中心到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的跃升,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新时代成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五年来,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改革活力,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经济发展跨越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总量跨过7个千亿级台阶、达2.08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10家,本土新成长世界500强企业3家。实施重点项目5454个、完成投资2.55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新落户首店超2100家、居全国城市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位从第82位上升至第34位。四川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成都东部新区位居“城市新区发展潜力百强榜”第1名,成都高新区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新增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区5个,全国百强区(县)达11个。

科技创新蓄势突破。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成功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建成投用,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39个。全力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等国之重器在蓉成功研制,120个在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4万家、增长2.6倍,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1.26万亿元。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共建研发机构15家、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68个。创新推出人才新政,深入实施“蓉漂计划”,吸引66万青年人才落户,评选命名“成都工匠”2467名,人才总量达622.3万、居全国城市第4位,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位从第56位上升至第29位。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全面落实13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首证通”行政审批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获评全国改革年度省级特别案例,17项工作和5个区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稳妥推进中心城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财政预算等五项制度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组建运行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持续推出营商环境政策体系1.0版至5.0版,创新推出城市机会清单,市场主体总量达364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成都西部片区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新津撤县设区,“两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成都农交所农村产权成交量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1。

——五年来,始终坚持协调发展、强化辐射带动,成渝极核城市引领功能显著增强。

“示范区”迈步起势。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加快建设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编制10部专项规划、33项技术导则,举办两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功申办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加快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宜业环境优化等行动,获评央视“大美之城”“向往之城”。加快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编制全国首个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建设幸福美好公园社区,推进超大城市科学敏捷智慧治理,获批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

“都市圈”加速成型。《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起步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市域(郊)铁路成资S3线、成眉S5线开工建设,打通11条城际“断头路”,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行,“科创通”平台服务实现都市圈全覆盖。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领域430个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其中166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254对学校结对共建,推动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共同实施“三带”重大项目923个,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2.62万亿元、占全省的46.2%。

“双城记”成势见效。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建立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机制,聚焦“五个互联互通”接续实施34项重大合作,成渝“1+5”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极”之一。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蓉启动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一期建成投运。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协同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2万列、位居全国第1位,成渝地区成为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聚集地。39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深入实施,市民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安逸。

——五年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低碳转型,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特点加快呈现。

生态本底巩固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全面建立林长制,系统推进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44.5%,白鹤滩湿地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深入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强化锦江、岷江、沱江流域水生态治理,全市天然水域全面禁捕,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扎实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施餐饮油烟、噪声专项治理行动,整治“散乱污”经营主体超2.1万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PM2.5年均浓度下降30.7%,“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新名片。

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启用。加快发展光伏、氢能、锂电等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3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五连降”,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

美丽蓉城更具魅力。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东安湖体育公园、天府艺术公园等110个项目建成投用,各类公园达1514个。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开展大地景观再造和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保护修复川西林盘1005个,所有行政村均达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标准。白沫江水美乡村生态综合体入选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天府绿道骑行、龙泉山观日出、公园露营成为市民美好生活新时尚。

——五年来,始终坚持开放发展、链接全球资源,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能级持续提升。

战略通道全面拓展。双流国际机场完成扩能改造,天府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新开通国际(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43条,2022年航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城市第1位。川藏铁路成雅段、成贵高铁、新成昆线等竣工投用,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分别排名全国城市第5位、第4位。高质量开行中欧(亚)班列,开通中老、中越直达班列,国际班列连接境外100个城市,获批建设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开放平台优势集聚。中意、中法、新川等6个国别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1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设立国家级经开区,中国—欧洲中心高水平运营。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建成,形成“三区(四园)两中心”保税平台空间布局,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连续5年居全国第1位。

经贸合作持续扩大。获批国家文化、数字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和2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开展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2%。“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建成运营,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建成投用。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果丰硕,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30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加34家、达315家。

对外交流亮点纷呈。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增加8家、达2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105个,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等重大外事活动在蓉举办。成功申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汤姆斯杯暨尤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高质量举办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成功落地,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幸福美好生活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公共服务增量提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8.8%,达到5.49万元、3.09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48所,新增学位59.4万个,入选全国首批“双减”试点城市,“双一流”高校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获批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试点城市,在蓉高校在校大学生突破100万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奖”。推动市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增至56家,建成医联体161个、实现全域覆盖,人均期望寿命增至81.76岁,市民总体体质达标率提升至94.6%,连续29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新增养老机构102家,总床位达12.9万张,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3.42个。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在全国率先出台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办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2%、98%,集中采购药品种类扩大15倍。扎实开展困难群众帮扶,平均每年为13.7万名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提供兜底保障,建立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20亿元,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控制在3%以内。推进81个片区有机更新,完成改造棚户区3.3万户、城中村5万户、老旧院落1816个,建成1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化完善住房供给,筹集人才公寓9.9万套,新增租赁住房57.5万套,房价收入比保持同类城市低位。

人文底蕴充分彰显。深入挖掘古蜀、三国、大熊猫、川菜等文化价值,举办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正式启动。邛窑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都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安仁古镇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宽窄巷子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建成开街,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加快打造,城市音乐厅、市文化馆新馆等文化地标开放呈现,舞剧《努力餐》获中国舞蹈最高奖,实体书店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1位。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等相继落户,获评“最具运动活力城市榜单”第1名。建成33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树“成都好人”等先进典型1436人,连续8届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5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三城三都”品牌加快塑造。

——五年来,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智慧科学敏捷,超大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众志成城防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保持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形势任务,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构筑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全面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勇担第一入境点和重要交通枢纽重任,加强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扎实做好“入川即检”,累计投入超3万人服务管理入境航班4683架次、入境人员40.6万人次。建立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建成智慧蓉城疫情防控平台,快速精准溯源厘清传播链条,及时排查重点人员,召开45次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设置34家定点医疗机构、建成1.7万余张方舱医院床位,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全面推进疫苗接种,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彰显了成都的格局站位和责任担当,赢得了“我什么都没囤,只囤了对成都政府的信任”的城市口碑。

智慧城市系统推进。落地中西部唯一的全球IPv6辅根服务器,成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深入开展。智慧蓉城建设全面启动实施,构建优化“王”字型城市运行管理架构,打造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成蓉易办、蓉易享等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0%以上“可全程网办”,线上服务平台“天府市民云”汇聚便民服务840项、服务市民6.6亿人次。12345热线平台受理社会诉求超2800万件,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达90%以上,成为亲民便民“连心线”“暖心线”。

基层治理更加高效。实施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划分微网格12.4万个,组建14.6万名微网格员队伍,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发布智慧社区建设导则,规范政务类信息化终端,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拓展“坝坝会”等服务渠道,鼓励社会力量组建社区基金会9家,培育社会组织1.2万家。高品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创新开展社区微治理行动,实施社区微更新项目1255个,打造社区美空间示范品牌,建成社区法律之家2972个,便捷可达的社区综合服务圈基本形成。

安全底线全面筑牢。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新增高标准农田163万亩,“米袋子”“菜篮子”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在全国率先发布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标准清单,建成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平安成都建设扎实推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成为唯一四度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五年来,国家安全、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消防、人防等工作扎实开展,民族宗教、港澳台、档案、保密、信访、统计、审计、机关事务等工作不断加强,气象、邮政、参事文史、行政咨询、地方志、哲学社会科学等工作成效显著,工会、侨务、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成都发展受到超预期因素影响,挑战之大、任务之艰,多年罕见。国际环境风高浪急,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甚至中断;国内疫情高发频发,对经济活动特别是消费造成持续反复冲击;成都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出现电力电量双缺的异常严峻局面。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考验,我们坚定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决落实“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深入推进“三个做优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智慧蓉城建设等重点工作,迎难而上、综合施策,以超常举措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成果,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稳大盘。坚持重兵合围、以快制快,用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打赢多轮疫情防控遭遇战歼灭战。扎实抓好新阶段“保健康、防重症”各项工作,强化“一老一小”、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605家发热门诊和诊室、1.04万家诊所和村卫生室应开尽开,23家县级方舱医院改造为亚定点医院,平稳渡过疫情高峰,有力守护市民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秩序。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提级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深入实施“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增速居经济总量前十大城市第3位,经济运行走出一条从震荡下行到快速回升的坚强曲线。靠前协调工业上游产品供应,创新实施“首席健康官”制度,建立“一企一专班”服务机制,启用“防疫泡泡”保障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强化“六个一批”推进,实施重大项目提级调度、分级协调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41个,96个项目争取到位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32.9亿元,久隆水库、川藏铁路引入线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补,举办年内全国首个A级车展,推出“新生活、新消费、新成都”系列主题活动,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56.6亿元,新增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首发“蓉欧非”铁海联运班列,组团包机赴欧洲拓展市场,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长46.3%,一般贸易增长36.3%。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解难,出台“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纾困1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全专班专员跟踪对接、常态化政企面对面交流等服务机制,设立12345企业服务专线,为市场主体减免房租22.5亿元,“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提供中小微企业贷款5.4万笔,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816.8亿元,新登记涉税市场主体20.1万户、增长14%。

二是加力加劲强产业、提质效、增动能。大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实施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探索建设国际商务会客厅,签约引进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378个、总投资7238亿元。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召开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落地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9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114家,获批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国家级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推动服务业加快恢复,成功举办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等重大展会活动,体育产业总规模超千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启动运营,成都智算中心上线运行,获批组建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4%。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及应用示范等项目107个,获批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建成入驻,在蓉高校3项科研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三是扎实有效强功能、调结构、优环境。深入推进“三个做优做强”,创新重点片区融合开发机制,开展项目集群攻坚大会战,策划建设24个重点片区、817个重大项目,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加快形成。以“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引领城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实施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24个,新建充电桩4.8万个,新增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力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完成龙泉山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打造“金角银边”205个,建成“口袋公园”60个,新增城市绿地1845公顷,入选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完成岷江、沱江干流入河排口排查整治,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PM2.5平均浓度降至38.8微克/立方米,消除重污染天,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四是用心用情办实事、兜底线、惠民生。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2条政策措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10条工作措施,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581场,发放失业保险金28.9亿元。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扩容提质、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2%,成都国际职教城投入使用,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市临床检验中心建成投用。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成都自然博物馆、中华农耕文明馆正式开放。编制完成以镇级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深化“百村帮扶提升行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高标准实施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项目405个。加强社会兜底保障,新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35个,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3.8亿元、覆盖221万人次,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间)。16个城市更新全国试点项目全部开工,打造祠堂街、建设巷等20条特色街区,新增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示范街巷23条,完成人民中路等15个片区建筑风貌提升,推动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509台。民生实事工作目标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7%。

五是坚定不移优治理、强韧性、保安全。建成智慧蓉城运行中心,组建市域物联感知中心,打造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公安等应用场景120个,联合巴塞罗那成功举办2022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刚性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排查自建房162万栋,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起数分别下降20.2%、11%。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地一策”“一楼一策”实现19426户“保交楼”,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坚决保障粮食安全,强化耕地保护,整治“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建成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2.8万亩,天府农业博览园建成开园,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力应对历史极端最高气温、最少来水、最大用电负荷的严峻局面,深入落实省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机制,工商业让电于民469万千瓦,全民节电140万千瓦,有效守护了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

六是持之以恒强素质、转作风、严法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细则要求,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79件、市政协委员提案729件,办理结果满意率均达100%。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高水平开展“八五”普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34万人次,“推行和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各位代表!成都五年取得的发展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创新实干、拼搏奋斗的结果。特别是,三年来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各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用担当奉献践行初心使命;27万余名医疗卫生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日夜坚守诠释医者仁心;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不畏艰辛、风雨无阻,用无私大爱护卫万家安宁;广大企业踊跃捐款捐物、积极复工复产,2100多万市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守护着我们深爱的幸福成都。点点星火、汇聚成炬,凡人微光、照耀蓉城,每一个人都不容易,每一个人都了不起!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和省驻蓉单位,向驻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关心支持参与成都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推动位势能级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共兴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绿色低碳转型仍需持续用力,创新策源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民生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智慧治理能力和安全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干部视野格局、能力素养、工作作风与新使命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成都已经历史性站上两万亿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多、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党的二十大系统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战略指引。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围绕“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体目标和“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功能定位,系统谋划了现代化成都建设各项工作,为我们谱写新篇章明确了行动指南。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定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强力政策,市场发展信心加速提振,为我们更好发挥市场腹地广阔、产业体系完备的比较优势,推动经济运行快速回升创造了难得机遇和大好环境。我们将抢抓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

二、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的关键五年。我们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聚焦成都的时代使命和独特定位,努力建强“大后方”、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打造“幸福城”,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到2027年,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核心功能、基本功能、特色功能全面增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3.5%;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四化同步”协同推进,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国际门户枢纽实现新跃升,“两场两港”枢纽优势持续巩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2万亿元,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新魅力,“三城三都”国际美誉度、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产业比重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52%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幸福成都品质内涵得到新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融合美丽画卷加快绘就;城市现代化治理达到新水平,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整体成势,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功能协同、区域协调,推动中心城区先行引领,强化城市新区牵引带动,做强郊区新城战略支撑,引领建强动能更充沛的成都都市圈,聚焦“五个互联互通”打造现代化双城经济圈,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位势能级明显跃升。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深化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创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适度超前布局一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时尚文化消费核、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龙门山山地等生态消费带,打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和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突出科教支撑、产研融合,建设教育强市,承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成都工匠等战略人才力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创新资源要素更加活跃、创新成果价值充分释放。突出内畅外链、要素运筹,建设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化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开放合作平台,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欧洲、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全面提升。

——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突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带十园百片”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更充分就业更合理分配,完善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成都建设,“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构建“三江九带”骨干蓝网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全面呈现。突出开放包容、自信自强,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擦亮“三城三都”品牌,实施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人文成都更加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

——健全超大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全面实现高效能治理。突出良法善治、公平正义,依法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支持群团组织发展,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成都,法治观念形成共识、法治精神浸润人心。突出敏捷高效、智慧智能,深化智慧蓉城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构建社区(村)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体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突出底线思维、有机韧性,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城市安全防护体系,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城市运行更安全、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

三、2023年工作安排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也是成都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坚持“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篇章。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和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3%,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和“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全力办好一届精彩圆满的大运会。

设定上述目标,一是极核引领的需要。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和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全省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发动机”“主引擎”,必须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巩固在副省级城市中的发展位势,引领带动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阶段的需要。成都正处于能级位势持续上升、发展方式调整转型、增长动能加快转换、开放格局整体跃升、民生福祉提升优化、城市治理深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三是增强信心的需要。较快发展速度有利于创造更多居民就业、提供更优公共服务,也有利于在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矛盾、解决困难问题,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

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加快促进经济运行全面回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力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推动消费强劲复苏。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出台促进消费提振政策措施。提升消费场景,差异化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西博城等核心商圈,改造提升文殊坊等8条特色步行街,建成大型商业综合体7个,新引进首店500家以上,打造示范性和特色消费场景16个。“一周一场景、一周一主题”活跃线下消费,办好糖酒会等促消费活动,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壮大医美、汉服等特色消费和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坚持“房住不炒”,支持新市民、青年人、多孩家庭等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政策,支持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培育“智慧+”“绿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家装、智能家居等消费金融创新产品,提质发展线上消费和平台经济。扩大国际消费,完善“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体系,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围绕“六个一批”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成项目智管平台,挂图作战实施重点项目900个以上、完成投资3500亿元以上。精准对接宏观政策投向,争取更多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中长期贷款等支持。实施建圈强链招商引智“百日攻坚”行动,全年落地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380个,其中制造业项目200个以上,力争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实施物流枢纽体系建设、城市路网提档升级、高速路网骨架支撑、市域路网融合提升等重大工程,力争开工建设龙泉至天府机场S13线和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二期工程,加快建设五环路、成都站扩能改造等项目,力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以上。用好城中村改造引导资金池,改造城中村2448户、棚户区3062户、老旧院落616个,新启动片区有机更新项目20个,疏解提升老旧商品交易市场20个。持续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李家岩、三坝、久隆水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燃气管道100公里,新建、改扩建市政排水管网160公里。

促进外资外贸提质。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实施“泛欧泛亚服务商”引育计划,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开展“千团万企出海”行动,创新仓单融资、订单融资等金融产品,一般贸易占比提高至25%。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数字服务、文化等国家出口基地,建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发展海外仓、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5%以上。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支持外商在蓉投资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项目,建立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机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

主动服务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积极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大力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开展产融对接活动200场以上,滚动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支持民营企业共享城市发展机遇和红利。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高效运营12345亲清在线,健全完善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等企业服务平台,旗帜鲜明为企业站台、为企业家撑腰,用政府服务的真心坚定企业发展的信心!

(二)聚焦双核引领双圈互动,加快推动重大战略成势见效。主动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定位、作贡献,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成渝极核城市带动作用。

四化同步建好“示范区”。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坚持信息化引领,加强工业互联网、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5万个,强化超大城市海量数据要素集成应用,打造网络强市、数字成都。坚持城镇化带动,提升城市新区承载能力,支持郊区新城有序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功能转移,新培育1—2个全国百强县。坚持农业现代化固本,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全国种业强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突出公园城市先行先试,办好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聚焦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深入开展理论创新、经验研究、案例总结和标准制定,形成一批可视可感、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引领带动建强“都市圈”。全面落实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都市圈发展动能更加充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成资S3线和成眉S5线,开工建设成德S11线,加速推进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加快建设天眉乐等6条高速公路,共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高快速路为支撑的“1小时通勤圈”。打造高能级产业生态圈,高水平共建“两轴”“三带”,规划建设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加快建设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推动设立同城化产业发展基金,做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都市圈全域延伸覆盖,建设医疗协作共同体,开展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试点,持续推出成德眉资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完善科技平台、资源服务共享机制,推动科创券互认互通、统一兑付,提升3个协同创新中心运营质效。深化与省域经济副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五区协同共兴。

联动联建打造“经济圈”。深入推进“1+5”合作协议,强化成都与重庆主城区、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的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和功能链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两地枢纽机场互动、航线资源共享,深化中欧班列合作机制建设,共促西部陆海新通道扩能提质,协同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建设,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完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协作体系,协同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推进智能机器人、工业软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强成渝绵协同创新,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深化外债便利化试点,协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强化教育、医疗、应急等民生事业领域合作,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作用,深化“一家亲”,下好“一盘棋”,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三)聚焦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

全力建设制造强市。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1+1+6”政策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补制造、强设计、扩封测、延链条,增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存储产业竞争力,提质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强化封闭测试和车路协同试点,鼓励企业导入新能源车型,增强航空航天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产业配套、运营维修等能力,提升轨道交通整车装备、机电系统、检测运维等制造能级,加快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争取布局国家药械审评西部分中心,加快引进重大创新药创制基地二期,力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10%。前瞻布局元宇宙、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中国“绿氢之都”和工业无人机第一城。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打造“工业上楼”示范点位20个,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一地一策”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占比稳定提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价值延伸,建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开工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展快递末端能力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化数字人民币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争取金融牌照,优化要素市场,推动北交所设立区域性基地,用好北交所直联机制,培育上市公司15家以上。促进总部型、平台型企业聚集,建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引进企业总部35家以上,培育专业楼宇30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发展,完善社区24小时生活服务,打造23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示范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深入落实田长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10万亩,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质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强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集中居住区治理,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数字乡村建设等工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努力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无差别,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提升发展数字经济。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域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4%以上。实施“千企数改升级”行动,强化“5G+工业互联网”协同运用,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0个,力争上云企业达到10万户。主动服务“东数西算”战略,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提速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深化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发展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提升至1000亿元、700亿元。

培育优化产业生态。构建“5+N”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培育“四链”融合型高能级链主企业26家。实施中小企业能力提升五年行动,制定制造业百强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做强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实施项目50个以上、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加快聚集专业中介机构,壮大专业化招商引智队伍,建强产业联盟,引育专业化技术交易转化平台和技术经纪人,整合一流产业资源、打造一流产业生态,为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厚植肥沃土壤!

(四)聚焦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落实新型举国体制,在更大范围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

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支持在蓉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成都大学高水平发展。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市属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加快建设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工程和普通高中扩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增加学位8万个,加快培育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共同体领航学校,培养“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双减”试点,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社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建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工建设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运行天府实验室。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支持重点产业链与实验室结对合作,推动校院企地联合打造创新平台30个以上。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建成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成都科学馆,支持办好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强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创新活动风险共担、创新成果多方对接、创新转化全链条加速三大机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精尖特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1.35万亿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创新转化基金群,扩大“科创通”“成果贷”“研发贷”等覆盖范围。在集成电路、创新药等重点领域布局中试研发平台5个以上,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

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新政3.0版”,推进“蓉漂”“蓉城英才”“产业建圈强链”三大人才计划,建立院士联合会,面向全球招募天府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800名、团队30个。深化“技能成都”建设,巩固拓展“成都工匠”全链条工作体系,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分别达237万人、280万人。上线运行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蓉漂”人才公园,完善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综合服务体系,全力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千里马在成都竞相奔腾!

(五)聚焦深化“三个做优做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坚持城市功能导向。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理念,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智慧治理的示范样本。优化重点片区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划定四至边界,合理实施容积率指标转移平衡,明确“空间—功能—项目”对应布局落位关系。推动基本功能扩容下沉,加快39个TOD项目建设,实施市直属学校和五城区区属优质学校引领帮扶行动,支持部省市属高水平医疗机构领办区(县)级医疗机构,开工建设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120个。

强化项目集群建设。深入实施重点片区项目集群攻坚大会战,开工建设项目200个以上。创新土地要素保障,优先支持24个重点片区纳入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支持工业、物流、科研、商业等用地按规定混合供应,探索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分层出让。强化财金联动,稳妥孵化培育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鼓励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片区开发运营。做好未来医学城项目要素保障,推动太平寺现代都市工业谷等13个片区加快项目开工建设、淮州绿谷等6个片区加快项目竣工投用、都江堰国际旅游目的地等4个片区持续提升能级。

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创新发展四川天府新区,支持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联动青羊区、新都区加快建设天府动力源、增强创新策源功能,联动新津区、邛崃市打造蓉南新兴产业带。高标准建设成都东部新区,联动双流区、简阳市发展临空经济,联动简阳市、金堂县发展智能制造、高技术检验检测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成都未来科技城、天府国际生物城、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鼓励“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经济统计分算方式,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六)聚焦“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全面落实“三区三线”,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新增绿色工厂25家,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加快报批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推动第四期项目投资进度达到80%以上,开通试运营地铁19号线二期,新建充电桩6万个、充(换)电站500座,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以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进近零碳社区试点建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深化林长制,加快推进退化林修复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7%。开工建设天府蓝网300公里,加快实施龙泉山天府动植物园、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等项目,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万亩,推动成都国家植物园落地。启动“百个公园”示范工程2.0版,新建、提升改造各类公园108个,新建天府绿道800公里,打造“金角银边”200个、“口袋公园”20个。启动第二批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新打造幸福美好公园社区184个。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接续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美丽示范庭院,建美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创建水美乡村20个,不断丰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动态整治噪声、油烟、扬尘、垃圾等问题。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移动源、工业源、城市面源治理,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坚决遏制出现重污染天。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河(湖)长制,抓好锦江、岷江、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建成凤凰河二沟等11个污水处理厂。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地块负面清单和用地分类管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达80%以上,塑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挖掘两山两水、绿道蓝网、公园林盘等生态资源,植入文旅、消费、健身等场景,争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高质量筹备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展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发龙泉山林草碳汇项目,扩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范围。深化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推动设立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坚持“稻田是湿地、菜地也是风景”,全面完成环城生态区10.1万亩耕地建设,让田园之风吹入城市生活!

(七)聚焦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充分发挥南向西向开放门户优势,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力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国家综合标准化试点,组建成都交易集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容缺+承诺”等审批模式,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推进食品、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版,探索建立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新创建3—4个省级百强中心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进国资国企新一轮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均增长10%以上。全面推动原创性原动力改革攻坚。

做强空港陆港枢纽。促进“两场一体”高效协同,支持天府国际机场运力投放、打造中枢轮辐式国际枢纽机场,支持双流国际机场提能改造。推动航空枢纽向“客货并举”转型,引育基地货运航空公司,持续做强快递、冷链等航空货运枢纽功能,加快恢复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新增5条以上,航空货邮吞吐量在全国城市排位稳步上升。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工程建设,畅通“欧盟—成都—东盟”通道网络,发展供应链经济,提升国际国内资源要素运筹能力,启动成都(蒲江)国际铁路物流港核心区建设,建好“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国际班列开行4700列以上。

建强开放合作平台。深化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中心、中日(成都)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发展能级,提升国别合作园区共建层次,高水平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申建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口岸通关优流程、降成本、提效率。全面恢复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城市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首届大会、国际友城市长创新论坛、“成都·欧洲文化季”等涉外活动,加快建设成都领馆区,拓展与国际组织、国际友城和港澳台地区的务实合作。成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与全球各地朋友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

(八)聚焦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加快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塑城、润城化人,彰显天府文化独特魅力。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褒扬礼遇道德模范,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动,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加快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化背街小巷环境治理,打造城乡环境卫生“同标同质同效”示范点位50个,完成“两拆一增”点位1000个,创建“美丽街区”30个,改造提升路灯5万盏以上,让城市更整洁、更靓丽、更暖心。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高标准规划展示成都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地标,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成都片区和“一馆一园一基地”,高水平打造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项目。传承弘扬天府文化,深化古蜀文明探源展示,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加强宝墩、东华门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建设天府文化公园,办好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加快建设川剧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实施博物馆“倍增计划”和“文艺再攀高峰”工程,改造提升4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以上、群众性文化活动10万场以上。

建好建强“三城三都”。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文创,建强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构建“品牌IP+成都衍生品”产业链,办好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第十届成都创意设计周,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促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生态旅游,加快恢复入境旅游,推出“最成都·文旅新场景”100个,建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天府青城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常态化举办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巡回赛、成都马拉松等国际赛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4600场次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提升至1150亿元。保护传承川菜、川茶、川酒等“老字号”文化和技艺,做强优质白酒、调味品等绿色食品产业。提升打造成都音乐坊、东郊记忆、洛带、白鹿等音乐园区(小镇),举办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重大活动,音乐演出1500场次以上。加力推动展产融合,举办第五届中国质量大会、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以上。

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办好成都大运会。站位“国之大者”,汇聚省市力量,争取各方支持,跑秒计时、压线冲刺,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发展添彩。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突出国际表达、中国风格、巴蜀特色和青春风采,做好赛前筹备、赛中组织和赛后利用,精心组织开闭幕式、倒计时、火炬传递等重大活动,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统筹政治安全、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各领域安全,统筹赛事侧和城市侧,精益求精做好参赛邀请、竞赛组织、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全方位开展赛事宣传、城市宣传,组织开展青年文化交流和城市体验活动,充分展示天府文化和公园城市魅力,提升成都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加强大运遗产规划利用,建强文化、旅游、体育等关联产业,最大程度放大赛事综合效应,让大运场馆、大运文化、大运精神造福全市人民!

(九)聚焦提质打造幸福成都,加快建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着力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年度民生实事,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深化健康成都建设。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加强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需求,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持续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补齐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短板,切实“保健康、防重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中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启动建设市中心医院、市脑科学医院等27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打造1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支持公立医院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扎实推进基层综合医改国家级试点,扩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面,新增县(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5个。加强全民心理健康服务,全市镇(街道)精神障碍康复站点覆盖率达40%以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广大市民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健康习惯,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城市健康大防线!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重点群体就业促进专项行动,以更大力度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吸纳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蓉留蓉就业创业。落实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开展无欠薪行动、培育示范项目100个,让广大市民群众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和共同富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年金扩面办法,逐步扩大个人养老金先行试点和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不低于93%、98%。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用好临时救助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发放价格补贴。广泛开展双拥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持续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关爱和困难帮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率不低于60%。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间)。

构建全龄友好社会。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提升“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愿改尽改”,扩大电子老年人证使用范围,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新增普惠养老床位2000张、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改造升级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优化提升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新增备案托育机构80家以上,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67个。实施妇儿维权“强基”计划,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达50%。全心全力、真心实意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四川成都成金资产管理2023年债权权益计划(成都金控基金)

(十)聚焦智慧蓉城牵引带动,加快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着力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健全城市现代治理体系,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完善智慧治理体系。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夯实“王”字型城市运行管理架构,加快建设“蓉政通”平台,高效运行三级城运中心和市级部门城运分中心,聚焦养老、医疗、安全、交通等市民关心关切领域新打造应用场景20个。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线上帮办”系统,推出“秒批秒办”事项100个以上、“零材料办”事项50个以上,“天府市民云”新集成便民服务65项以上。深化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精简整合基层信息采集终端,优化“报表通”平台,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主题库,构建全市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深化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健全12345热线平台接诉即办响应机制,把市民和企业的每一件事当成大事来办、每一个诉求当成急事来做,坚决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需,必有所为”!

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新模式,融入安全、就业、养老、托育等服务管理功能,推动综治维稳、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一网统揽”。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民事共议、遇事共商、难事共办、成事共享”的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分类实施空间微改造、小区微治理等“六微”工程。深化镇(街道)职能转变和社区减负增效,强化基层统筹辖区资源、处置应急事件职权。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社区站(室)建设,实现城乡社区社工专业人才服务全覆盖。深化网上城市与网下城市融合治理,扎实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试验综合基地建设,优化“社智在线”智慧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新建智慧社区300个。

提高安全治理水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新实施25个行业领域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建强国家城市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加快构建防范极端天气巨灾情景,健全快速响应的模块化应急指挥体系,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落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完善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提速推进大邑、崇州、金堂团结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彭州燃气调峰电站和万兴环保发电厂三期,深入实施成都电网“蓉耀工程”三年攻坚行动,协同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电网安全承载能力提高至1725万千瓦以上,推进居民小区(院落)供配电设施移交3000个。坚决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推进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深化诉源治理,提升社会综合治理和安全风险整体防控能力,建好更高水平的平安成都,坚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个务必”,以“五个走在前列”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一)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成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奋力打造全国一流法治城市。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加快建设成都国际仲裁中心,持续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全国试点。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管理,拓展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应用场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高质量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

(二)强化担当作为。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斗争本领和统筹水平,坚决克服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和盲目冲动,增强在复杂环境和多重约束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盯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绝不搞作秀式、蜻蜓点水式调研。坚持真抓实干,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绝不做“工作落实在口号上、决心停留在嘴巴上”的表面文章,绝不让“躺平式”干部有立足之地。坚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以捉虫护花的态度让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一件件工作实绩交出让人民满意的年度答卷!

(三)严守廉洁底线。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细则要求,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让勤政廉政成为每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健全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加强国资国企、公共资源交易、政府工程建设等领域和环节监管。强化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贯通协调,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节约办公、勤俭办事,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让政府过“紧日子”,让市民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与2100多万市民一起,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不懈奋斗!

附件1

成都市2023年民生实事工作目标

一、交通出行

1.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续建地铁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及市域(郊)铁路成资S3线、成眉S5线等9个项目;开通试运营地铁19号线二期。(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2.在重点区域开工建设公共停车场30个。(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3.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20条。(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4.拓展“智慧乘车”服务、提升市民出行体验,上线地铁乘车码微信小程序,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5.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2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20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6.新开及优化接驳地铁的公交线路20条。(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7.新建充电桩6万个,新建新能源汽车换电站60座。(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8.完成城市道路井盖病害治理2万座,确保完好率不低于98%。(牵头单位:市城管委)

9.建设天府绿道800公里、“回家的路”1000条。(牵头单位:市公园城市局)

10.推进“照亮回家路”专项行动,解决城市道路照明“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2500个,实施市管路灯绿色智能照明提升2万盏。(牵头单位:市城管委)

11.对中心城区信号灯每季度完成1次全覆盖配时优化调整。(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12.治理常态性交通堵点30处,打造停车治理示范片区23个,实施片区“微循环”10处。(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13.新增交通秩序严格管理路段115条,优化调整不合理停车点位200个。(牵头单位:市公安局)

14.新建电动自行车停放示范场所不少于500处。(牵头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

二、市容环境

15.实施“碳惠天府”机制建设深化行动,碳普惠用户数达200万个。(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6.新建、改扩建“口袋公园”20个。(牵头单位:市公园城市局)

17.新增绿地面积1800公顷。(牵头单位:市公园城市局)

18.打造特色街区20条,完成既有建筑片区风貌提升15个。(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19.创建“美丽街区”30个。(牵头单位:市城管委)

20.实施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覆盖面积200万平方米。(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21.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10万亩。(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22.创建水美乡村20个。(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23.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5万亩。(牵头单位: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

三、就业创业

24.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万人,完成劳务品牌培训5000人。(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25.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吸纳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蓉留蓉就业创业。(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26.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70场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牵头单位:市退役军人局)

27.为退役军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800人次;面向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开展适应性培训,培训时长不少于80学时。(牵头单位:市退役军人局)

28.依托青年人才驿站服务来蓉求职青年1.5万人次。(牵头单位:团市委)

29.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服务新就业形态人员32万。(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四、扶贫解困

30.符合代缴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率达100%。(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31.当全市CPI相关指数达到发放条件时向全市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32.完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不少于20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3.在消防水源缺乏的经营性村(居)民自建房集中连片区域建设供水设施不少于23个。(牵头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

34.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35.为符合条件的建档困难职工提供生活、医疗、助学救助,实现应助尽助。(牵头单位:市总工会)

36.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6000户。(牵头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

37.为环卫工人免费健康体检1万人。(牵头单位:市总工会)

五、教育助学

38.持续增加学位供给、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8万个;新增普通高中学位不少于4700个。(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39.培育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不少于60所。(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4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比上一年度增长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比上一年度增长2%。(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41.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及特困供养人员中的优秀非住宿学生给予助学补助;对公办中职学校成都籍学生及非成都籍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住宿费,对民办中职学校符合免费条件的学生给予住宿费补助。(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42.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两周不低于1课时,专职教师配备率不低于75%。(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43.为大学生募集实践岗位不少于1万个。(牵头单位:团市委)

44.组织在蓉高校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不少于10万人次。(牵头单位:团市委)

45.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示范镇(街道)9个、未成年人保护阵地3个。(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六、医疗养老

46.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完成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三期项目建设,新增救治床位800张。(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47.在做好现有12条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再新增1条24小时热线,全年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不少于1.3万人次。(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48.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建设县(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5个。(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49.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率达98%。(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50.免费救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做到应救尽救,社区管理率达90%。(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5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牵头单位:市医保局)

52.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0个。(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5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不低于93%。(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七、食药安全

54.开展药品零售环节价格行为规范提升工作,重点查处未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全年覆盖检查药店1000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55.全新打造食安科普体验站系统,建设“食安科普云街区”,全年开展科普体验活动200场。(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56.在用餐人数300人以上的托幼机构食堂、用餐人数500人以上的学校食堂、用餐人数或者供餐人数超过1000人的医院及养老机构食堂,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配备率达100%。(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57.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用械用妆,全年收集、核实、评价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不少于2.8万份。(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八、文体惠民

58.新增认定历史建筑不少于20处,修缮历史建筑10处。(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59.建设成都市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点230个、社区运动角100个,打造社区级智慧运动健身示范社区80个。(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60.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460万人次。(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61.开展“爱成都·迎大运”全民健身活动4600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名、国民体质监测12万人。(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62.“亲民化”改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6个。(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

63.举办成都交响乐团普及性音乐会40场、“乐动蓉城”惠民音乐会32场。(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

64.开展“文化四季风”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96场、公益文化艺术培训不少于8000班次。(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

65.新建科普基地15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九、住房保障

66.落实助企纾困,精准实施住房公积金缓缴降比、差异化政策,全年精准服务我市民营企业500家以上。(牵头单位:成都公积金中心)

67.推动成德眉资公积金灵活缴存政策协同,同城化区域内全年参与灵活缴存不少于1.5万人。(牵头单位:成都公积金中心)

68.支持蓉漂和无房职工租房提取住房公积金不少于80万人次、20亿元。(牵头单位:成都公积金中心)

69.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少于80户。(牵头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70.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间)、人才公寓5000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8000户。(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71.实施棚户区改造3062户、农村危房改造100户、城中村改造2448户。(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72.完成老旧院落改造616个,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500台。(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73.推进居民小区(院落)供配电设施移交3000个。(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十、便民服务

74.强化对西部山区极端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新建X波段相控阵雷达3部。(牵头单位:市气象局)

75.实施社区微更新项目345个。(牵头单位:市委社治委)

76.优化天府市民云服务平台,新增市级服务15项、场景和专区服务3项,新增优化区(市)县特色服务50项,依托“社智在线”发布社区活动、公共空间预约、需求调查等1万场次。(牵头单位:市委社治委)

77.新建社区法律之家24个、法治文化设施5处。(牵头单位:市司法局)

78.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3万人次。(牵头单位:市司法局)

79.开工建设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120个。(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80.建设市级减灾社区15个,建设应急社会救援三级标准队伍10支。(牵头单位:市应急局)

81.打造应急管理和安全文化宣传示范阵地60个,组织开展应急技能体验、安全宣传教育等活动100场,覆盖人群不少于100万。(牵头单位:市应急局)

82.在龙门山和岷江沿线增设防灾警报设备10台,建设人口疏散示范基地5个,发放应急包等人防用品1.5万个。(牵头单位:市国动办)

83.推出“同城通办”税费服务,实现14类230项涉税事项全城办、就近办、便捷办。(牵头单位:市税务局)

84.在全市税务系统建成“枫桥式”税务分局(所)22个,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对话协商方式解决涉税争议,切实维护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牵头单位:市税务局)

85.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新建智慧社区300个。(牵头单位:电信成都分公司)

86.建设智慧小区、数智乡村不少于300个。(牵头单位:移动成都分公司)

附件2

名词解释

1.“首证通”行政审批制度:指以最影响企业开办效率的行政许可或备案为“首证”,后续其它行政许可即“后证”据此跟进,不需要提交重复性申请材料,只进行形式审查并直接发证,实现“首证一通、后证全通”。

2.两项改革:指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3.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指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4.“科创通”平台:指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聚集创新要素资源,面向创业团队、创业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创新创业载体四类主体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构建创新创业云孵化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5.五个互联互通:指推进成渝两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社会公共政策等互联互通。

6.成渝“1+5”合作协议:“1”指《重庆市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战略合作协议》,“5”指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共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共同助推西部科学城建设、共建西部金融中心5个方面的专项合作协议。

7.算力网络:指在云计算、网络、边缘计算之间,按需分配和灵活调度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及网络资源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8.青山绿道蓝网:“青山”指龙门山和龙泉山系,“绿道”指天府绿道体系,“蓝网”指岷江、沱江流域及湖库水网体系。

9.三区三线:“三区”指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线”指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10.三区(四园)两中心:“三区(四园)”指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含高新园区和双流园区)、成都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两中心”指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

11.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2.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八街”指寻香道街区、春熙路街区、宽窄巷子街区、华兴街区、枣子巷街区、四圣祠街区、祠堂街区和耿家巷街区,“九坊”指锦里、皇城坝、华西坝、音乐坊、水井坊、望江坊、大慈坊、文殊坊和猛追湾,“十景”指青羊宫、杜甫草堂、散花楼、武侯祠、皇城遗址、望江楼、合江亭、大慈寺、天府熊猫塔和文殊院。

13.三城三都:指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

14.防疫泡泡:指以园区或企业为最小防疫单元,提前做好生活物资、生产物资、防疫物资等储备,疫情期间组织企业闭环生产、员工闭环管理,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

15.六个一批:指谋划储备一批、招引洽谈一批、落地投运一批、培优育强一批、激活提升一批、政策扶持一批重大项目。

16.“碳惠天府”机制:指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对公众的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行为发放碳积分,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引导企事业单位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态保护后开发出售碳减排量,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作为买方参与碳中和公益行动,形成碳减排量“开发—消纳”闭环。

17.五绿润城:指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天府绿道体系活力“绿脉”、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和锦江公园精品“绿轴”,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形态。

18.金角银边: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剩余或在规划设计中被忽视的空间,主要包括高架桥下空间、腾退闲置空间、公园边角地、城市边角零碎地等。

19.口袋公园: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

20.百村帮扶提升行动:以简阳市(含成都东部新区)86个脱贫村为重点,在全市17个涉农区(市)县确定17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提升)村,延续优化帮扶机制,在产业培育、基础改善、公服提升等方面予以集中扶持。

21.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四中心”指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一枢纽”指国际门户枢纽,“一名城”指世界文化名城。

22.两场两港:“两场”指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两港”指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23.“两业”融合: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24.一带十园百片:指1个环城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5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7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

25.三江九带:指以生态岷江、人文锦江和未来沱江打造锦绣风华特色的“三江”,以九条引领片区发展的主要水系轴线打造清泓川流特色的“九带”。

26.城市生命线工程:指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石油管线等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27.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8.“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九个有力有效”指扩大内需、产业建圈强链、重点片区开发、创新成果转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增进民生事业福祉、要素资源保障、守住发展底线红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要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指特别注重在融入大局中找定位、作贡献;特别注重提振信心、激活主体,加快优化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特别注重源头治理、统筹联动,加快推动城市绿色转型。

29.“两轴”“三带”:“两轴”指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眉发展轴,“三带”指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30.“1+1+6”政策体系:指成都制造强市建设政策体系,包括1个指导意见、1个支持政策和6个行动计划。

31.亩均论英雄:指通过建立以“单位产出效益”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类产业园区、企业进行分级评价,并施行资源要素政策差别化配置,形成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综合评价制度设计。

32.专业楼宇:指专业企业集中度达到一定比例,以租售方式为企业提供办公场所且针对行业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楼宇。

33.四好农村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34.东数西算: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地区,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35.“5+N”产业生态体系:指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和重点产业链N个特色产业生态。

36.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37.“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8.“两高一低”项目:指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

39.两山两水:“两山”指龙门山、龙泉山,“两水”指岷江、沱江。

40.两场一体:指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运营。

41.两拆一增:指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改造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增加城市开敞空间。

42.一馆一园一基地:指红色场馆、成都市烈士陵园、成都公园城市教育实践基地。

43.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

44.“六微”工程:指发展微创投、空间微改造、小区微治理、民生微实事、安全微整治、改革微创新。

45.“五社联动”机制:指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46.五个走在前列:指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上走在前列,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上走在前列,在永葆初心、为民惠民上走在前列,在高效协同、整体联动上走在前列,在遵规守纪、严于律己上走在前列。

标签: #四川成都成金资产管理2023年债权权益计划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