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企信托-806号盐城市非标(盐城信托项目*** )

余老师 42 0

感谢各位对招商研究的关注!

中国央企信托-806号盐城市非标

报告发布日期:2023-10-25

核心观点:

动态演进的产业政策、坚持开放合作、以基建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是产业体系在各阶段的发展中反复实践并得到验证的共同特征,也是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脉络。延续上一篇专题报告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脉络梳理的框架,我们在本篇报告中探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新变化,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产业体系的变革来源于外生环境与内生动力的双向影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变化是发展与安全并举下的链式结构发展,这决定了产业体系将围绕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特征,在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的过程中实现变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产业接续发展的重点。各阶段产业体系的变革中均有新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形成,新时代需要新的支柱产业。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未来产业则是长周期视角下接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体系变革的中坚力量。

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将围绕国企战略功能价值进行改革,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央国企的战略功能的体现将主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发挥。结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投资机会可能主要从三个方向体现。

展望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拥有培育发展新主业、适度开展非主业投资的授权,17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均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管资本”导向下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各项改革更深入,体现出组织管理市场化、主业产业聚集化、产业投资基金化、资本运作多元化的特点,旗下上市平台价值创造能力更强,在专业化整合等资本运作上具备政策优势。(详见系列报告二)。

展望二:现代产业链“链长”。“链长”央企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产业链竞争力控制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旗下的“科改企业”、“双百企业”、“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望在专业化整合、融资上市、激励机制等方面继续受益于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详见系列报告十八)

展望三:参与“共链行动”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始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产业链融通发展的趋势中,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有望与同产业链的央国企实现更深层次的对接和合作,获得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风险提示: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或后续政策方向发生变化;科技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外生政策变化

上一篇报告,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阶段的产业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动态演进的产业政策、坚持开放合作、以基建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是产业体系在各阶段的发展中反复实践并得到验证的共同特征。其中,动态演进的产业政策是建设产业体系的关键外生力量。

二十大以来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搭建了全面深刻的框架,我们能从中理解产业政策乃至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新变化——发展和安全并举,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通过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1现代化产业体系体现的新变化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独立成段的形式,首次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布局方向做出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是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对比十九大报告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的表述变化,我们发现二十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阐述体现为五个方面的新变化:

深化产业体系布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更为契合。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现代产业体系”到二十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表述上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更为一致。在此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将“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调整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从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表明交通运输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增加了“建设航天强国”的表述,体现了我国加快发展航天事业的雄心。

产业问题获更高重视,自主可控与安全可靠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从十九大总体上把产业体系视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任务之一,到二十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独立成段,反映出决策层对产业问题的更高重视。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十大新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作出指引,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表述的深化。

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已有超过十年的时间,而二十大阐述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主要体现出三个新变化。一是,“集群”更强调产业链整体及其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二是,明确提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首次在顶层设计中被单独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相较于以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二十大则将其定义为“新的增长引擎”,有意推动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注重生产要素协同作用,以新型工业化为基调加快数实融合等产业融合化进程。在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生产要素的协同和推动下,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演进的重要趋势,也构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二十大在“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方面为产业融合指明方向。同时,二十大深化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表述,明确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路径,着重强调了数字产业化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展现了将数字化信息转化为新型关键生产要素,在产业发展中创造价值的思路。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基建新方向,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二十大丰富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表述,将十九大的“基础网络建设”深化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增了“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的部署。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在一些重要领域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需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途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

二十大以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进一步提上日程,内涵及要求持续深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的三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讨论,发展和安全并举、突破短板领域、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等方面作出更具体的部署;2023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总结为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继续部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1.2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涵

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四梁八柱”构成。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现代化的农业体系是重要根基,现代化的服务业体系是重要支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则是重要保障。结合前文对二十大报告及近期各重要会议与文件的理解,我们能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基本要求等角度把握整体框架。

1.2.1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当具备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基本特征。

产业体系的智能化,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要求。当前,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方面带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高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测算,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将以25.6%的复合增速,从2022年的1958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6122亿元;另一方面,在AI与产业体系的融合过程中,人工智能产业将发挥赋能与推动产业体系创新的功能,深刻改变经济生产函数;根据埃森哲的调查,2021年中国企业的营收中平均有25%份额由AI推动,且预计2024年由AI推动的营收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36%。

产业体系的绿色化,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二十大报告强调的“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的趋势;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工业与交通智能化改造、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与绿色环保相关的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五年来绿色化的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工信部每年公布的绿色制造名单中,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均呈上升趋势;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将从2020年的7.5万亿元产值上升至2025年的11.0万亿元产值,产业绿色化趋势更为显著。

产业体系的融合化,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若干产业门类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内部存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复杂生态体系。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数字经济为例,随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正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与服务链的各个节点,通过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测算,2022年数字经济的规模已达到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32.7%提升至2022年的41.5%,已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39.9%比重相当;其中,2022年产业数字化的规模达到41.0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八成,与实体经济融合走深向实。

1.2.2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当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个基本要求。

完整性,就是要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补齐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从加工产品视角来看,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布局完备成为我国产业体系的突出优势并带来了独特的范围经济效应;但从加工者视角来看,我国在部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细分行业中的设备、技术仍存在短板,产业链仍存在薄弱环节,无法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先进性,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实现产业体系的强竞争力。回顾世界工业化历程,每个时代都有一种或几种重大科技成果广泛渗透到各个产业,掌握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主导权的国家,往往就是一个时代综合国力领先的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功建设,要求我国在下一阶段的产业竞争中掌握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主导权,这需要加快培育壮大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由于技术的发展难以准确预测,还需要更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通过制定标准、鼓励创新等方式引导,形成全覆盖、多路线、完整链条的未来制造业发展格局,降低技术发展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性。

安全性,就是要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要求产业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战略支撑。

1.2.3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的构建方向

结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及其新变化,我们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将会主要落脚到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上。

短板产业补链: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主要模式,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优势产业延链: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优势,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使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传统产业升链: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新兴产业建链:重点围绕“先进性”这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力量来源

动态演进的产业政策、坚持开放合作、以基建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阶段的产业发展中,反复实践并得到验证的共同特征。其中,坚持开放合作、以基建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是推动产业体系形成内生发展力量的三大因素,同样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我们发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正融入并深化了这三大要素,由央国企在产业链发展中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是其中最显著与最值得关注的变化。

2.1高水平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产业体系内生动力的增强仍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通过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国际高端要素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相互促进。自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来,总书记、总理及历次重大会议均对此多次强调,并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部署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电信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成为“引进来”的新重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则是“走出去”的重点关注。

2.2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支撑,但部分领域仍存短板。基础设施具有强外部性的特征,有助于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更充分,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也是当前稳住经济大盘的主要抓手。我国从能源、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到系统布局各类新型基础设施,为产业的运转效率提供中长期硬件支持,也为产业变革提供重要支撑。但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特征与要求下,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过程中,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持续加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深。2022年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并从五大重点投向对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内涵作出阐述;其中,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被作为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提出。2022年12月14日公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则进一步对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融合、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的长期规划。

2.3产业链融通发展

2.3.1链式结构发展是产业体系的重要趋势

中国经济的内生发展需要及外部环境冲击,决定了产业体系正以链式结构发展产业纵深,产业链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根据学界定义,产业链是上下游企业或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分工协作与关联形态,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创新链(科技链)和空间链五个维度的概念。中国经济当前要同时实现高质量和稳增长目标,兼具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重任,已经很难再沿袭过去总量型的刺激政策;同时,宏观经济的行稳致远更离不开中观层面的产业链的稳固。因此,挖掘链式经济的产业纵深、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的意义日渐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也落脚至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升链、建链。

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链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内生发展的重要趋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企业充分发挥能动性,成为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而在产业体系链式发展的背景下,“链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公共产品一样的正外部性,发挥着各种“外溢效应”;尤其是一些已经发展多年、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深耕已久的“链长”龙头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带动千百个上下游中小企业。因此,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强调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而且更体现出“链长”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

2.3.2新一轮国企改革推动央国企更好发挥“链长”担当

众多央企集团长期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具备成为产业链“链长”的天然优势与责任。央企集团资金雄厚、融资成本较低,并在众多产业尤其是事关国家安全的产业中,拥有明显的技术创新、资本集聚优势,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同时,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提出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链长”央企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在增强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中发挥更大作用。

央国企在投资上体现产业链“链长”担当,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从投资情况来看,2022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值持续领先,国有企业成为支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主体。2018-2022年期间,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规模由0.7万亿元增长至1.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20%;进入2023年以后,央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进一步提速,2023年一季度、2023年上半年的投资额同比增速分别超30%、40%。其中,国资委遴选出的两批共16家“链长”央企,2022年以来完成强链补链投资近1万亿元。

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将围绕国企战略功能价值进行改革,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继部署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国有企业正深入实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的三大重要目标之一。2023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阐述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纲领,明确提出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的鲜明导向为,国企充分发挥战略功能价值、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进行功能性改革,即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2.3.3各类所有制企业始终是产业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

民营经济、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同样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从中央部委的基调以及近期落地的政策来看,民营经济、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也是政策所引导积极参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力量。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指出,平台企业推动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印发,明确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8月,《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印发,强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领域,明确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领域。

2.3.4“链长”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创新

中国央企信托-806号盐城市非标(盐城信托项目***
)

产业链融通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在链式发展的产业趋势中,央国企的战略功能价值越发重要,民营经济、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也始终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2022年5月起,产业链融通创新政策开始出台,先后推动各地举办“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460多场,参与的企业超过4万家,拓展企业融通的对接渠道;2023年6月,推动央企与各类所有制企业聚焦主业、协调联动、互利合作的“共链行动”发起并于9月正式启动。

“共链行动”提出“五共”内涵与举措,旨在发挥央企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推动与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的互利合作。“共链行动”通过共建新机制、共筑新基础、共享新成果、共创新生态、共谋新发展的“五共”内涵与举措,引导推动央企更好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融通平台,打造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供需匹配、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生态共建。

共链行动启动时间较短,但央国企积极参与且已出现典型案例,产业链融通有望加速发展。共链行动发起后,中国移动、中国中车等51家央企积极申报,涉及161个产业链方向和106场专题活动,并已初步形成一批共链案例。在2023年9月到12月期间,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机集团、中国宝武、中国中车集团、南方电网、中国联通、中国海油、中国化学工程、新兴际华集团、中铝集团、中国三峡集团13家企业还将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8个城市开展专题活动,涉及21个产业链方向。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展望

产业体系的变革来源于外生环境与内生动力的双向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体系历经多阶段演进,顶层设计下的产业政策作为外生引导力量,与产业自身逐步形成的内生发展动力,共同推动我国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变化是发展与安全并举下的链式结构发展,这决定了产业体系将围绕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特征,在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的过程中实现变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产业接续发展的重点。各阶段产业体系的变革中均有新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形成,这一过程也是其规模增速最快的一段时期。新时代需要新的支柱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未来产业则是长周期视角下接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体系变革的中坚力量。

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将围绕国企战略功能价值进行改革,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央国企的战略功能的体现将主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发挥。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投资机会可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体现:

展望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拥有培育发展新主业、适度开展非主业投资的授权,17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均已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管资本”导向下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各项改革更深入,体现出组织管理市场化、主业产业聚集化、产业投资基金化、资本运作多元化的特点,旗下上市平台价值创造能力更强,在专业化整合等资本运作上具备政策优势。(详见系列报告二)

展望二:现代产业链“链长”。“链长”央企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产业链竞争力控制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旗下的“科改企业”、“双百企业”、“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望在专业化整合、融资上市、激励机制等方面继续受益于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详见系列报告十八)

展望三:参与“共链行动”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始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产业链融通发展的趋势中,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有望与同产业链的央国企实现更深层次的对接和合作,获得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风险提示

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或后续政策方向发生变化;科技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系列报告:

1、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一——国企改革业务机会探讨

2、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二——“两类公司”布局及旗下上市公司梳理

3、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三——近期政策解读以及上市平台梳理

4、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四——什么样的特色估值体系可以重塑央国企价值

5、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五——央国企如何对标世界一流

6、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六——央国企分拆上市与价值重塑

7、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七——“一带一路”与央国企价值重塑

8、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八——央国企专业化整合动态解读

9、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九——从华录与电科整合看央国企下一步整合动态

10、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题研究之十——哪些行业产业资本在增持央国企上市公司?

11、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1:如何把握央国企估值重塑机会?

12、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2:——如何从数据要素的角度看央国企重估?

13、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3——央国企估值重塑之建筑央企篇

14、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4——如何从政策的角度看本次“中特估”行情?

15、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5——国际比较视角:如何界定“中特估”?

16、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6——央国企如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17、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7——央国企估值重塑之石油石化央企篇

18、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8——央国企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9、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系列19——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脉络梳理

标签: #中国央企信托-806号盐城市非标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