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正域基础设施政信债权资产(山东政信项目怎么样)

余老师 73 0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是关键。近年来,山东强化要素保障,最大限度挖潜拓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正域基础设施政信债权资产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与以往的“开年大会”比较,这次大会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重点抓好“十大创新”: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十大创新”,大众日报将连续推出十组报道。今天,刊发第六组报道,聚焦山东“加强要素保障创新”,以新思路新举措,在市场化交易上、差异化配置上、内生性挖潜上发力,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发展“一片天”。

打破要素“天花板” 换来发展“一片天”

——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⑥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是关键。近年来,山东强化要素保障,最大限度挖潜拓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面对要素趋紧的共性难题,如何更大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加强要素保障创新”,强调必须强化政策协同性,以新思路新举措,在市场化交易上、差异化配置上、内生性挖潜上发力,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发展“一片天”。

山东正域基础设施政信债权资产(山东政信项目怎么样)

在市场化交易上发力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能有效提高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021年初,山东聚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提出5个方面的20条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全年,全省1076宗3.1万亩土地成功入市,新增上市公司37家。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李广杰认为,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山东各要素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效率不高、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山东要加快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健全要素市场化运行和监管机制。”

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平台作用显而易见。潍坊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韩俊清介绍,去年潍坊在全省率先出台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后,诸城两家水务公司在中国水权交易所顺利完成潍坊首笔水权交易。

“首笔交易成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中心按条件筛选出100余家企业为潜在交易主体,主动对接了解用水需求,已达成30余笔交易意向,有望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企业用水瓶颈制约。”韩俊清说。

为更好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去年,山东组建成立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同时与沿黄省(区)要素交易机构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要素市场联盟,我省要素交易市场步入跨区域合作新时代。目前,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已涵盖16大要素板块、36个要素交易品种,交易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为市场主体融资2500亿元。

“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要素市场化交易,能促进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用好用活。”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苗伟说,今年将进一步推动搭建全省统一的交易平台,牵头与沿黄省(区)要素交易机构协同开展新要素交易,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在差异化配置上发力

要素总量一定,寻求配置最优解,怎么办?必须在差异化配置上发力,加强供需衔接,推动精准供给。

“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供需衔接,推动精准供给。”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继续从土地、能耗、资金等方面加强要素保障,对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国家相关部委规划、省级以上立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规划用地规模省级全额配给。

要素趋紧背景下,优质要素聚集对项目吸引力正在放大。“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标准地’改革,集聚投放资源要素,‘拿地即开工’会形成巨大的磁场效应,吸引优质项目主动抛来橄榄枝。”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副处长吉学文说。

2021年起,我省将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等重点区域内,新增工业用地不低于30%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调整为全面实行“标准地”出让,全省“标准地”出让土地面积由2020年的4.4万亩增长到13万亩。今年1月,已出让1.09万亩。吉学文说,提了“门槛”,项目不减反增,证明改革是双赢。今后将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地方加强要素集聚,更好达到政策效果。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企业融资难,渠道不畅是重要原因,加强数据赋能很关键。2021年年底,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同时还将作为省级地方征信平台进行建设。

“我省专门组建山东省征信有限公司运营平台,在政府监管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专业化公司+商业化机制’的模式,将大数据技术和征信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对标金融机构最需要的信息,深入挖掘各类数据,帮助金融机构真正看清企业,推动金融机构敢于投放资金,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可得性。”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葛志强说。

目前,平台已梳理汇聚10个部门的29类数据服务,进驻26家金融机构,发布123款金融产品。

葛志强表示,平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进一步攻关,攻克技术关、数据整合关,特别是观念关,真正打通堵点,把数字山东、数字政府建设的要求落地落实,运用数据助推资金要素注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0年以来,济南市不断完善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培育机制,近两年,新增16家上市公司。“我们将抢抓资本市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启动实施‘荷尖计划’,分阶段、分梯次、分领域培育一批优质后备企业,力争全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以上。”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毅表示。

在内生性挖潜上发力

当前,靠增量扩张支撑发展的用地方式已难以为继,要素紧缺与资源闲置并存,必须将土地要素保障、拓展用地空间的着力点,转移到推进集约节约、存量挖潜上来。

我省提出,“出清”“盘活”“提效”并举,在内生性挖潜上发力。

“出清,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坚决”,聚焦8个重点行业,严守标准,加快推动低效落后动能淘汰出清。2021年,累计压减焦化产能180万吨,整合转移炼油产能780万吨。

闲置的土地如何活起来?胶州市里岔镇精准识别、回收、利用“三步走”,对纳入闲置资源库的地块,二次招商、产业链招商,实现高效利用。2021年盘活闲置土地861亩、闲置厂房12万平方米,招引项目8个。“只有盘活闲置资源,才能拓空间、添动力。”里岔镇党委书记时海涛说。

用好存量,衔接好供需两头,威海研发“威海市项目用地合规性智能辅助查询平台”,加速项目落地。乳山市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前期通过平台查询,有导向性地选择了五大片区布局规划。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用地紧张趋势不会发生大变化,必须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更好发挥平台作用,保障好项目落地。

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制约,如何以最少的资源要素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我省启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一年试点示范、两年全面推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实施了差别化的价格、用地等方面政策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

“改革有效引导了企业持续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得到基层和企业认可。”省工信厅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魏斌说,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探索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项评价工作,在价格、用地、信贷等差别化政策制定和应用方面争取实现新突破,更有力提升企业和地区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推动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加速聚集。

(□参与采写 付玉婷 王健)

用创新手段打破要素“天花板”

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素保障能否及时、能否到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激发与释放,事关高质量发展成效。

要素趋紧是一个长期现象、共性难题。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瓶颈,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素资源制约。一些地方项目落地慢、动能转换慢、创新力不强,都与要素配置通道不畅、机制不优、保障不力,有着直接关系。加强要素保障,出路在哪里?必须强化政策协同性,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发展“一片天”。

加强要素保障,市场要有效,政府要有为。要看到,能源、资本、土地、数据、生态环境等各种传统与新兴要素,调控机制不同,侧重点也各异。比如,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指标的配置,要打破市场分割、区域壁垒,让多的可卖、少的可买,必须通过市场化交易来推动。而要让好马吃上好料,优先保障潜力大、效益好的项目,则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创新“要素引着项目来”机制,通过差异化资源配置来实现。总之,既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创新要素保障手段、破解要素趋紧难题的根本之道。

要素的保障,挖潜与优化也是一种提升。现实中经常看到,一边是用地紧张,导致项目难落地,一边则是大量闲置,低效用地得不到盘活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加大“出清”力度,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整合退出任务,为新动能腾出更多空间。要加大“盘活”力度,强化“增存挂钩”,让“闲”土地活起来。要加大“提效”力度,强化“亩产效益”,让优势资源流向效益高地。加强要素保障创新,让一切创新要素充分涌流,我们必将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排污权交易推动企业主动治污

东营开展试点,优化环境资源要素保障

项目上马首先要过“环境门槛”——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替代是审批上马的前提,不得突破“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

项目易寻,指标难找,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替代指标从哪来?“目前东营正在制定排污权交易细则、排污权政府出让基准价确定机制、排污权出让收入管理等规定,建立健康有序、运行有效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力争今年四季度进场交易。”东营市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冯春燕告诉记者。

环境资源要素与建设项目能否尽快落地息息相关。“为解决环境容量资源有限和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之间的矛盾,我省探索借助市场手段对稀缺的环境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试点开展市域内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力争为全省开展排污权交易蹚出一条路径。”省生态环境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副处长苏波介绍,东营市正是试点之一。

去年11月,东营出台《东营市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暂行办法》,结合行业分布现状,确定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行业范围为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确定了试点的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在冯春燕看来,排污权交易最显著的效果将展现在拓展总量指标来源上。“生产实践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项目处于停产或者关停阶段,指标已经不用了,有些项目的指标有余量,而切实解决有需求的找不到指标来源。市场机制建立起来就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盘活闲置资源,拓展总量指标来源,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

市场机制的引入能激励企业减排。企业减排之后结余出指标,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继而产生收益,不仅能有效激励企业从被动治污向主动治污转变,还能为建设项目腾出更多的环境空间。通过排污权交易优化配置有限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

市场机制的引入并不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撤出。“排污权交易是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政府的调控将始终发挥作用。”苏波说。

集约用地引来产业聚焦

济南高新区探索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新模式

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里的济南药谷产业园,如今已全部竣工投产,引进10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涉及生物化工、医疗器械、基因研究等多条核心产业链。

“园区对我们项目导入和落地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尤其是在选址和优先供地等方面。”国源生命科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宁介绍,从最初开始洽谈到企业入驻,仅用了半年时间,“效率非常高”。

济南高新区充分考虑中小医药企业入驻的顾虑和发展的特点,确定了政府“筑巢引凤”的思路和成片区地在工业综合用地上建设多层厂房的整体开发方案,努力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中小医药企业以租赁方式入驻,抛去重资产负担轻装上阵,将资金更多用于研发生产,快速步入发展高速路。

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发展中心主任杨文明介绍,济南药谷产业园内的公司和同类属传统工业企业在用地面积相当的情况下,亩均产值为后者的1.7倍,年综合能耗仅是传统企业的1/5。

政府借助工业综合用地特点优势,量身打造成片区多层厂房,为企业自身发展腾出宽松的空间,鼓励企业大胆尝试,完善自身生产研发短板。园区配备的蒸汽锅炉、污水处理设施、危化品仓库等,也为上下游企业入驻提供了便利条件。企业则根据厂房格局“牵手”相关企业共同入驻,园区产业“上下游”紧密关联,形成了小范围内“产业链经济”。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56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

瞄准行业前沿、真金白银投入,山东优秀企业家——

在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天瑞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胜,日前在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接受表彰后,他马上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研发工作中。之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磁悬浮鼓风机节能30%以上,“磁悬浮离心鼓风机综合节能系统开发与应用”成果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李永胜等受表彰的企业家们说到企业的过去和未来,“创新”总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记者近日采访十余位优秀企业家所在企业,探寻他们的创新之道。

在煤气化液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4000吨级超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示范装置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成发布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34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这是李希勇带领企业交出的“创新成绩单”。

李希勇,山东能源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2021年4月10日病逝。他生前带领企业率先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成立首家国家级煤炭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能化建设等技术走在行业前列,引领了煤炭行业第四次技术革命。他把握当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形势和机遇,带领集团加速千万吨煤制油建设,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10万吨高温费托合成示范装置成功运行,为化工产业高端高效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真金白银”的投入必不可少。在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向阳向记者讲述,当年为突破限制国内渔具行业发展的碳纤维技术,光威不仅花光了卖渔具攒下的7亿元存款,还贷款17亿元,可谓孤注一掷。也正是舍得下血本研发,光威才发展为如今的碳纤维龙头企业。

“在碳纤维领域,我们的研发是永无止境的,今后更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邓向阳透露,去年光威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5%,在全国上市公司中排名靠前。

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成熟的人才“选育用留”机制。目前,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达到了1.2万人,公司在提供有竞争力薪资同时,通过持续不断的股票和期权激励计划,使越来越多核心员工分享公司的价值增长。

“青年人是企业的未来,要敢于让年轻人唱主角、挑大梁。”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说,他们为新入职的大学生们制定了差异化的发展通道,重点提拔青年人才,其中有不少在30岁出头就成为事业部、事业群的负责人。

在豪迈集团,记者见到了王钦峰这样一位“草根”创新能手。在豪迈工作的二十余年间,只有初中学历的王钦峰为公司贡献了近百项创新成果,还获得了10多项发明专利。凭借着一股爱钻研的劲儿,他在干过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勤思考多动手,在公司成立初期便研制成了电火花防弧电路,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解决了机床“烧结”难题。

“我们鼓励全员创新,宽容失败,绝不让创新者为失败买单。”豪迈集团董事长张恭运说,创新风险由企业来承担,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不小的负担,但长期来看却是一笔划算账。“创新失败的代价可以分段控制,然而创新成功的收益却难以估量,也只有这样,员工才敢创新,想创新,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一个个造型迥异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挥舞着手臂,操作比人工更精确。这样一家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起初做的却是饲料贸易。之所以能实现“跨界”并在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在公司董事长高明作看来,围绕市场需求谋划创新是关键一步。

“正是经历过饲料行业的用工荒,我们意识到智能工业机器人必定存在广阔市场,于是下决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宝佳和日本企业合资成立研究院,引进吸收工业机器人技术再创新,现在已成为国内饲料行业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占有70%以上的份额。

为创新选好“赛道”,紧盯政策方向布局创新,更易占据市场先机。近年来,生产农用机械的五征集团进军环卫设备领域。“2012年,我们看准国家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方向,切入城乡环卫设备领域,并根据农村道路状况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现在已经在省内做到了市场占有率最高。”五征集团总经理姜文娟介绍说,五征积极围绕重大战略布局转型,聚焦细分市场实现了产品引领,也使公司营业额不断增长,未来将打造为从土地到餐桌,再从餐桌回归到土地的绿色、科技、服务型企业。

标签: #山东正域基础设施政信债权资产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