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信托-93号江苏泰兴政信(泰州政信)

余老师 65 0

  ——一个国有企业变革创新的样本2015年10月12日 A15:企业周刊现场 稿件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王永先

央企信托-93号江苏泰兴政信

  

  

  

  

  

  

  直到出发采访前,我们对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筑港”)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但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奇地发现岛城原来还“潜伏”着这样一家业内响当当的国字号水工劲旅。承载着山东乃至全国港口建设史、洋溢着深化改革活力的中建筑港历经五年多的卧薪尝胆,终于迸发出变革创新的勃勃生机。纵观中建筑港及其前身的发展变迁史,既蕴含了一家拥有63年历史的老国企在港口建设大潮中所历经的风雨坎坷,也代表着新常态下深化改革、聚焦创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探索与追求。

  五年多的淬炼、提升,中建筑港已由一支地方性单一水工企业发展成为一家技术领先、装备精良、队伍精干、风清气正、品牌响亮的综合性水工专业集团。

  改制促发展 重组添活力

  中建筑港的前身是昔日誉满齐鲁港口的省属国有企业——山东省筑港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筑港”)。2002年,山东港航体制改革后,山东筑港划归青岛市管理。2009年11月29日,以青岛董家口港区建设为契机,央企中国建筑和青岛市政府就山东筑港重组改制签署协议,并通过增资扩股形式将山东筑港改组为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新生的中建筑港从一开始就兼具央企的实力和地方国企的魅力。至此,一艘改革气息浓郁、股权结构合理、发展信心倍增的崭新航船正式从青岛重驶大海,扬帆远航。

  但大家可能无法想象,改制重组前的山东筑港受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企业创效能力、管控能力十分孱弱,职工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企业对地方的利税贡献也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对曾经同样处于“休克鱼”状态的老国企而言并不陌生,它们中有的或关停遣散,昔日的意气风发都被雨打风吹去;有的则大胆迈出改革步伐,问道于改制重组,借助二次创业重新激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再度谱写变革创新的辉煌篇章。很显然,中建筑港属于后者。

  让我们看看改制五年多来,中建筑港埋首耕耘、变革创新的丰硕成果:

央企信托-93号江苏泰兴政信(泰州政信)

  2010年至今,中建筑港各项经济指标连创历史新高,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3.75%、26.85%和43.78%,使业界同行不得不刮目相看。特别是2014年,中建筑港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较重组前的2009年增长了9倍、5倍和9倍,利润从重组初期的亏损变为盈利超亿元,职工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年均25%的增长率。这些都极大鼓舞了筑港人的士气,提振了公司大步跨越、赶超一流的信心和勇气。

  以上只是能用数字衡量的部分,但中建筑港所取得的骄人业绩绝不仅限于此。中建筑港人通过深耕市场、深植品牌,早已使“中建筑港”成为水工基建领域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从市场布局看,中建筑港的区域规划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和外向性。目前,中建筑港已形成“南下北上”、沿海沿江八大战略区域布局,在山东、江苏等地的市场占有率屡创新高,尤其是在青岛地区,不仅解决了“灯下黑”问题,而且还通过承建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科考基地、董家口港区等工程项目,迅速提升“中国建筑”在国内水工市场的影响力。中建筑港还坚定不移地响应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以东南亚、拉美市场为先导,加快中建水工品牌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成功进入国外水工市场。

  从产品结构看,中建筑港呈现出水工主业突出、品牌优势明显,市政、路桥、铁路、地铁等强力支撑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他们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继参建铁路青岛北站、天津地铁、武汉四环线等重大市政路桥交通项目。

  随着实力的增强和业绩的扩大,中建筑港的行业地位和社会美誉度大幅提升,公司的市场占位、发展规模、技术人才数量已然跃居省内港航企业前列。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中建筑港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方向对了 不怕路远

  一天的时间,通过对三个现场施工点的走访,对企业文化展馆的参观以及与主要领导的座谈,一个特别的词语在记者心头时隐时现——“朝气”。对,就是这个词。冒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记者心里一阵犹豫:朝气用在一个曾几度风雨飘摇的企业身上合适吗?

  虽然难以置信,但这种感觉却特别的强烈。因为,我们的的确确地亲身感受到这股“朝气”。这股“朝气”,体现在中建筑港领导层身上。

  中建筑港办公大楼三层是集团领导的集中办公区域,据公司一位领导讲,这里平时人不多,因为每个领导分管的工作与业绩挂钩,大家各自扑在一线上,只有在集团召开例会时才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中建筑港的领导层和年轻人一样焕发出了二次创业的青春朝气。

  这股“朝气”,体现在中建筑港干部职工身上。

  一天的采访,我们从中建筑港干部职工身上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蓬勃的干劲。五年多来,中建筑港坚持人才兴企,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公司职工平均年龄约3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80.54%,重组以来的新进员工占比达61.16%,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稳步提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践行“大水工”战略提供了强力保障,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这股朝气从哪里来?

  我想,首先是一种改变现状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让上至集团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憋足了一口气,冲破樊笼,谱就新篇章。拖欠职工劳保统筹、公积金和工资是什么滋味?职工住院无法报销医药费是什么滋味?我想,这些总归都是不足向外人道之的苦滋味。但中建筑港人就是这样硬生生地从一道道难关挺过来了。要么生,要么死,筑港人选择了浴火重生。这最终形成一股洪流,创新改革的内在动力让这股洪流冲垮一切,孕育出崭新的生命。

  这股朝气还源于中建筑港人的自信心。中国建筑的适时接盘让筑港人重新找到了定位。一股再创业的豪情从心底迸发。新技术的研发,绿色生产的创新,大项目的跟进追踪,五年多的时间,中建筑港却仿佛走过了50年的路。因为他们觉得,失去的太多了,要争分夺秒地把时间抢回来。

  这股“朝气”,还源于企业改革带来的发展环境。

  目前,中建筑港已经成为一家由央企资本控股主导、地方国资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实体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直接植入了大型央企的先进管理模式,使企业在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自身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股东各方委派代表组成董事会,共同负责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基于不同的优势和共同的目标,各方股东从市场开发、高端对接、项目投资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力支持,为发展引擎重新注入了动力,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这与目前中央正积极推进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旨高度契合,已然成为一个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典型样本。

  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建筑港的未来,必定一片光明。

  四两拨千斤 创新驱航船

  面对沉甸甸的收获,中建筑港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敬佩,更是对机会的把握和对奋进的执着。重组的成功,唤醒了筑港人的信心和雄心!

  踏上改制重组的舞台后,中建筑港瞄准目标积极谋划。

  第一步就是借助中国建筑母公司这颗“大树”的力量。中建筑港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山东地区唯一的二级单位,中国建筑不仅为中建筑港的发展提供了品牌支撑,而且还为其利用母公司庞大的营销网络对接大市场、接洽大业主、承建大项目提供了便利。在总承包工程对接层次上,中建筑港还可借助总公司优势品牌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助推企业由中低端市场快步迈进高端市场。

  有了参与大项目、建设大工程的资本,中建筑港就开始内部挖潜,依靠自身的聪明智慧和创新能力进行内功的自我修炼。

  中建筑港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出了“向技术要效益”的口号,快速组建成立了技术中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和青岛市聚焦创新驱动、实施“三创”行动的战略部署。目前,中建筑港技术中心已经成为青岛市级(副省级)技术中心,并先后有多项技术、专利、承建工程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施工工法以及省部级奖项,多项成果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相应达到国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绝大多数已成功应用于日常生产,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借此屡屡在市场竞争中凭借技术优势突出重围、斩获项目。近年来,中建筑港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成功占据山东、江苏、安徽、广西等地区的内河船闸和航道市场。

  重新找回自信的中建筑港愈战愈勇,转变传统的项目承揽思路,实现了市场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他们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改变以往单靠招投标承接项目的方式,积极参与BT、BOT、PPP等项目的投资建设,既解决业主资金问题又获得大项目的承包权,同时使合同额显著提升、项目效益稳步增加。中建筑港还注重完善资质体系,顺利取得了市政总承包一级资质,与原有的水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形成并翼支撑,有效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

  另外,中建筑港还加大设备投入及船舶更新换代工作,先后投资建造了多艘大型施工船舶,并注重加大对施工船舶的技术应用,实现了施工船舶由小到大、由传统到先进的转变,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船舶装备目标。

  埋首水工市场,只为重生涅 。中建筑港的崛起不是偶然,天时、地利、人和三方不可缺。这份知耻后勇的决心、这份埋头苦干的执着彰显了一家老国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力量。

  瞄准绿色施工 勇担环保责任

  从表面上看,建筑施工是沙子、水泥、钢筋等的粗放组合,但从国内外那些事业长青的一流建筑公司走过的路来看,顺应行业发展,做深做透,做到精细化管理是衡量一个建筑企业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建筑港的目标是要打造百年强企,绝非昙花一现的过往云烟。

  2012年,中国建筑召开绿色建筑论坛,提出“绿色战略”理念,确定了“打造覆盖全专业、全业务领域、技术内涵丰富的绿色建筑集成商”目标。

  刚步入平稳发展期,正享受改革红利的中建筑港没有被眼前一时的收益冲昏头脑,而是敏锐意识到“绿色战略”在未来施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于是,他们积极调整思路,强化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争把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特别是在国家深海基地和国家海洋科考基地这两个国家级重点项目施工中,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筑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绿色施工举措,合理控制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建成碧海蓝天下的“绿色”工程。

  国家深海基地项目作为“蛟龙”号停靠母港,是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的支撑基地和世界第5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中建筑港作为基地承建单位在环保上狠下功夫,为了保持自然风貌,专门投资在基地所属海湾的西侧山脚修了一条施工便道通往施工地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并否决了原本为节约航时和成本而制定的炸礁方案,强令施工船舶绕远航行。这些举措虽然增加了项目经济成本,但却保留下怡人的自然风光,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交口赞许,并间接为当地的征拆工作减少了阻力。

  该项目施工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海上挖泥、石料抛填和船舶污水排放。针对这三大环保隐患,中建筑港在采购石料时严控块石含泥量,对已经运输到现场的石料,一旦发现含泥量超标,坚决不允许抛填下海。他们合理安排水上施工特别是挖泥、抛石等作业,对抓斗、泥驳施工操作采取工艺和技术革新措施,防止泥沙流入海中造成二次污染。另外,对船舶产生的油污及生活污水,严格按照《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排放;及时回收船舶的残油、废油,严禁排入水体;在生活污水排放口设置过滤网,定期清理排污管道;在化粪池设置高标准的沉淀池,添加沉淀剂,并进行定期清理。

  在国家海洋科考基地项目施工中,中建筑港同样注重打好环保“提前量”,使用钢护筒将桩基与海水隔离开来,循环使用泥浆,并使之最终存储在陆上泥浆池内,避免泥浆流入海中造成污染。另外,该项目所建的高桩码头无需使用块石提供重力,进而无需开采石料,无形中保护了当地的山林资源。建成后的码头,伸入海中的部位仅有桩基,断面较小,对当地原本的海水流动、泥沙沉积和生态环境影响微乎其微。

  这些因地制宜的环保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出中建筑港爱护生态环境、勇担社会责任的央企风范。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王永先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默认大小下一篇

标签: #央企信托-93号江苏泰兴政信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