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信托-安鼎09006号徐州睢宁(徐州安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余老师 107 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XX信托-安鼎09006号徐州睢宁

(一)现代文阅读l(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具体而言,“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爱”之情感是孔子言“仁”时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本”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孝”是“善事父母者”,“弟”是“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仁”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仁”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安”。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人”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上说,“仁”是普遍意义的“爱”,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B.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展开。“仁”一般指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血缘之爱。

C.“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D.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有的语境中,它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仁”是“礼”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依据;成德、成人之修养,需要礼的约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这样才让人心安,可见血缘之情有着不言而明的价值。

C.孔子欣赏和看重《诗经》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纯真,这一态度表明了他尊重和肯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人性即“仁”,其终极目标是“泛爱众”;仁爱之道得以践行,才有“仁之道”“仁之方”“仁之成”等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 )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ll(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山夫妇是礼镇种土豆的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夏天时爱打赤脚。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止,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两口子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

“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

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如果自己病得不重还可以继续听她的声音,如果病入膏肓,这声音将像闪电一样消失。

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医生说:“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没有吱声,她只觉得一下子掉进一口黑咕隆咚的井里,她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

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人们用铁铲将微薄的冻土扬完后,棺材还露出星星点点的红色。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摘编自迟子建《亲亲土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秦山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突出表现了他对土豆的深厚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李爱杰在去哈尔滨的火车上发出一路的惊诧,这一正面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虽然满怀心事、奔波在旅途中,仍对生活充满温情。

C.夫妻俩第一次看完病回到礼镇,李爱杰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因为她怀抱着侥幸心理,愿意相信泰山的病没有大碍。

D.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他们对家庭经济实力无法负担治疗有清醒的认识。李爱杰平静地做饭、洗衣、铺床,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善于在叙述过程中捕捉富于抒情意味的典型意象,开头出现的土豆花与人物的生活相契合,传递出一种朴素与温暖。

B.女儿粉萍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提到她的地方都表现出秦山一家人的生活和睦安详。

C.小说结尾土豆跟着李爱杰的脚这一情节,暗示着他们的夫妻之情超越了生死界限,并没有因为死亡而中断,引发读者对爱、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D.小说通过晓畅的故事以及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描摹,表现了人性的光彩。

8. “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请分析此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9. “土豆”这一意象贯穿全篇,是全篇的线索,请结合这一线索,分析秦山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曰:“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大夫皆从之。至于田卑,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褰衣将就鼎,佛肸脱屦而止之。赵氏闻其叛也,攻而取之。闻田卑不肯与也,求而赏之。田卑曰:“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俯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辞赏徒处曰:“以行临人,不道,吾去矣。”遂南之楚。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

芊尹文者,荆之欧鹿彘者也。司马子期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拽地。芊尹文拔剑齐诸轸而断之,贰车抽弓于韔,援矢于筩,引而未发也。司马子期伏轼而问曰:“吾有罪于夫子乎?”对曰:“臣以君旗拽地故也。臣闻之,王者之旗拽于地,国君之旗齐于轸,大夫之旗齐于轼。今子荆国有名大夫而减三等,文之断也,不亦可乎?”子期悦,载之王所,王曰:“吾闻有断子之旗者,其人安在?吾将杀之。”子期以文之言告,王悦,使为江南令而大治。

(节选自《新序·义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俯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

B.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俯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

C.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俯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

D.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俯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地位低于“卿”“士”,后世成为一般任职者的称谓。

B.“褰衣将就鼎”与“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两句中“就”字含义相同。

C.“惠王”的“惠”为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D. “引而未发也”与“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肸占据中牟发动叛乱,在中庭放置大鼎,对士大夫说,不听者驱离,听从者将从鼎中分一杯羹。别人纷纷听从,只有田卑不为所动。

B.赵氏平息了佛肸的叛乱,听闻田卑没有参与谋反,于是便寻找他想予以封赏。田卑认为如果接受了封赏则不合道义,所以推辞并移居别处。

C.司马子期在云梦之地狩猎时,他车载的旗帜拖拽于地,芊尹文看到后当即拔剑将旗帜斩断,并指出不同身份的人车旗应当有不同的规制。

D.楚王本来准备杀掉芊尹文,但在听闻子期的禀告后转怒为喜,并让原先地位卑贱的芊尹文管理江南区域,使得该地政治清明、局势安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

(2)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遂。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

14.而对白公胜的威逼利诱,易甲是怎么应对的?为什么?

(二)古诗词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

戴复古

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

叶落花开关气数,山长水远是功名。

摩挲老眼看新贵,九鼎鸿毛孰重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挲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16.诗歌前两联对我们读书做学问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季氏将伐颛臾》中,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推卸责任(开脱自己)自我辩解:“ ▲ , ▲ 。”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庖丁解牛》中庖丁解刨牛的三种境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 ▲ , ▲ 。”此第一境也。“ ▲ , ▲ 。”此第二境也。“ ▲ , ▲ , ▲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其他诸子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__。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 “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 定海神针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 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 定海神针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 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 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 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l(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 ①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 ② ,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在中国古代, ③ ,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21.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对上面的材料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怀⼤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书中曾预⾔他“因嫌纱帽⼩,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启盛出身寒微,从⼩学习刻苦,有较⾼的⼈⽣⽬标,凭借优异成 绩考上了重点⼤学。但是,由于毕业后⻓期遭到旁⼈的歧视,他的⾃尊⼼受到了严重的扭曲, 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的信仰,逐渐沦为⼀个不择⼿段、没有道德底线的⿊恶分⼦,最终坠⼊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个⻆度写⼀ 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度,确定⽴意,明确⽂体,⾃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答案与解析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l

【答案】1.D 2.D 3.B

4.①文章先总的阐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特征。②接下来辨析“仁”和“礼”的关系,指出“仁”是“礼”的基础,是伦理秩序的依据。③然后具体论述孔子的“仁爱”的奠基于血缘亲情,又拓展到自然之情和人之常情。④最后总结孔子的“仁爱”尊重人的情感意义深远,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5.①这句话强调了“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孝悌是“仁”的基础。②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社会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它以人伦次序作为理论基础,以“己”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同心圆,重视血缘关系(血缘亲情处在这个同心圆中心部分),而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便是孝和悌,所以只有首先处理好最核心的“血缘之爱”这一伦理关系,才能处理好由此推出去的其他道德要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错。原文“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可以看出,“仁”是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的。B.“就是血缘之爱”错。原文“‘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可以看出,血缘之爱是“仁”的起点,是第一步。C.“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错。对“本”的理解有误,原文中“本”解释为“基础”而非“根本”。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基础而非根本。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人性即‘仁’”错。原文最后一段有“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的表述,不能说“人性即仁”。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解释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这是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体现的是血缘之爱,能体现“仁”;B.孔子认为“八佾舞于庭”逾越了君臣之礼,体现的是礼的思想,不符合仁爱的具体体现;C.解释为:“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这里强调由关爱自家人推及关爱他人,能体现“仁”;D.解释为“一井田中的各家,平日出出进进,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罹患疾病,互相照顾。”体现的是自然之情,人之常情,能体现“仁”。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原文第一段“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的特征”“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可以看出,文本先阐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特征。

原文第二段“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接下来论述什么是“仁”和“礼”,并辨析“仁”和“礼”的关系,指出“仁”是“礼”的基础,是伦理秩序的依据。原文第三段讲“仁”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第四段讲血缘亲情的价值,第五段拓展到人之常情、自然之情。所以,第三段到第五段具体论述孔子的“仁爱”的奠基于血缘亲情,又拓展到自然之情和人之常情。原文第六段提到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理论来说的意义,分为三点阐释,第七段引用朱熹的理论,来佐证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所以,最后两段总结孔子的“仁爱”尊重人的情感意义深远,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是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原文“‘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爱’之情感是孔子言‘仁’时的原初含义”可以看出,这句话强调了“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以孝、悌为‘仁’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基础。原文“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它以人伦次序作为理论基础,以“己”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同心圆,中国自古至今都推崇“仁”,重视血缘关系,它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也可以影响人的格局。与“仁”相配的道德要素便是孝和悌,所以只有首先处理好最核心的“血缘之爱”这一伦理关系,才能处理好由此推出去的其他道德要素,从而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二)现代文阅读ll

6~9.【答案】D、B、

【解析】(1)D.“是因为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了”错,“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不是因为绝望,而是在秦山最后的日子好好照顾他。

XX信托-安鼎09006号徐州睢宁(徐州安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故选D。

(2)B.“提到她的地方都表现出秦山一家人的生活和睦安详”说法错误。第一次提到粉萍的地方表现的是生活和睦安详,第二次出现的时候,粉萍看到父母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无大碍,这里表现了粉萍对父亲病愈的美好期望以及孩子的天真。

故选B。

(3)“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表现了阳光使整座坟不再阴冷,却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呼应上文“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引出下文“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只土豆滚落到李爱杰脚边的情节。

“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一家人收完土豆后过冬天,冬天秦山去世。“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李爱杰把士豆倒在坟上,“土豆们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表现李爱杰的欣慰心理。秦山不再受病痛折磨,可以在他钟爱的土豆陪伴下入土为安,映衬出李爱杰对秦山的爱与深情。

(3)第一段“秦山夫妇是礼镇的土豆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大户,收获也最多,体现了秦山勤劳能干。

第二段“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秦山与妻子去土豆地干活总是并着肩走,体现他与妻子感情深厚。

“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面对邻居的询问,秦山的回答体现他的幽默豁达,以及惦记家中的农活,钟爱土豆。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收完土豆后秦山一家人安闲地过冬天,体现他对不幸命运的平静领受。

“秦山不喜欢煤渣”“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死后妻子用土豆盖棺,侧面体现夫妻二人心心相印,更突出秦山对土豆的钟爱。

答案:

(1)D

(2)B

(3)①使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阳光使整座坟不再阴冷,却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呼应上文,引出下文。②一家人收完土豆后过冬天,冬天秦山去世。李爱杰把士豆倒在坟上,“土豆们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表现李爱杰的欣慰心理。秦山不再受病痛折磨,可以在他钟爱的土豆陪伴下入土为安,映衬出李爱杰对秦山的爱与深情。

(4)①秦山夫妇是种土豆大户,收获也最多,体现了秦山勤劳能干。②秦山与妻子去土豆地干活总是并着肩走,体现他与妻子感情深厚。③“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体现秦山幽默豁达,惦记家中的农活,钟爱土豆。④收完土豆后秦山一家人安闲地过冬天,体现他对不幸命运的平静领受。⑤死后妻子用土豆盖棺,侧面体现夫妻二人心心相印,更突出秦山对土豆的钟爱。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鉴赏句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句段文中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

(4)本题考查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A

11.C

12.A

13.⑴(荀彧)名声享誉天下(或:名声极大),没有人不把他当做榜样,天下的英才俊杰都尊崇他。(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

⑵我凭借微末的功劳被任用,位列宰相,难道还需要依仗女儿争宠吗?(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荀彧不居功自傲。(死前把向曹操建言奇策密谋的文书尽毁)②荀彧重视教化。(建议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渐敦教化,王道两济)③荀彧忠于汉室。(对于汉献帝要报怨曹操隐而不言)(每点1分)

(二)古诗词阅读

【答案】

15.C

16.①“胸次诗书一派清”告诉我们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②做学问犹如耕种,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③“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强调做学问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自身年老的感伤”错,“摩挲老眼”指用手揉揉眼睛,是对看新贵的动作描写,没有表现对自身年老的感伤。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胸次诗书一派清”意思是: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启示我们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学如耕稼到秋成”意思是:做学问就犹如耕种,到秋收成熟的季节自然就有收获,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意思是:十年时间闭门不出研究我的学说,万事不放在心上,不必计较世间风气。启示我们做学问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答案】18. B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从句意上分析,应将“一说起”“就”删去,让“经史子集”作其主语;

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义。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定海神针”: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兵器,又称如意金箍棒,现比喻起关键作用的人或事物,更多地强调事物抵御风浪、化解风险、保持定力的作用。语境强调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中的地位超越其他诸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用“中流砥柱”更合适。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语境中强调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旺盛,故应选“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峻挺拔。语境中强调国学这座文化大厦的高峻坚实,并没有富丽华美之意,故应选“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中说的是中国文化这座殿堂高大漂亮,故应选“美轮美奂”。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那么括号内句子的句末强调“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与后文语意更连贯,据此排除C。

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此处先肯定钢筋水泥建起了大厦,然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述上存在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

对比BD,D以“钢筋水泥”作主语,和前文衔接联系更紧密。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l

21.答案:(示例)①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②温暖期气候较稳定 ③每当疫灾发生时

解析:第一段中,第一句话是主旨句。根据关联词语的提示,与“既受……制约”结构上相照应,第一空的形式应该是“又受……制约”,根据下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自然规律看”两处确定要补写的关键词为“自然规律”。第二空前面是分号,前后两句语意形成对比,应该填写与“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相反的情况;第三段“疫灾”一词反复出现,为关键词,按照逻辑关系,应该是“在中国古代,什么情况下政府会怎样做”,据此推断应该与“疫灾发生”有关。

标签: #XX信托-安鼎09006号徐州睢宁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