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圣城文旅债权定向融资计划(邹城圣城文化旅游公司)

余老师 13 0

  债易收导读:宁波慈溪市,作为四大国有银行的建设银行,约20亿的不良贷款余额和约19%的坏账率成为当地银行业最大的苦主。

邹城市圣城文旅债权定向融资计划

  10%+与1.74%, 前者是宁波慈溪市部分银行的不良率数据;后者是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数据。二者逻辑在于,尽管细看宁波慈溪不良率超过10%的银行数目较多,但银监会最新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环比持平,且净利润增速有所回升。

  经济观察报获得的一份慈溪银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在慈溪市,不良率超过10%的银行就包括了中行(12.07%)、建行(19.44%)、平安银行(10.83%)、招商银行(11.09%)、兴业银行(10.67%)、工行新区支行(12.1%)、建行新区支行(13.99%)。

  其中作为四大国有银行的建设银行约20亿的不良贷款余额和约19%的坏账率成为当地银行业最大的苦主。

  样本有一定特殊性。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之后,慈溪经济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而慈溪所属地级市宁波早在1987年就被国务院列入计划单列市名单,此后几乎所有银行在宁波开展经营业务都会在宁波设立分行而并非支行。这种战略上的重视也惠泽了其下属县市,慈溪作为县级市,大多数银行支行都属一级支行。

  作为宁波行政区辖内的县级市,慈溪自改革开放开始,就以白色家电、化纤产品、汽配、轴承几大产业产品行销全国乃至海外。

  但过去十年里,慈溪和温州一样,经历过信贷刺激、投资升温,最终在面临中低端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崩盘的打击之后,风头急转直下。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当地银行的不良开始大面积爆发。

  盖子终将揭开,所幸制衡尚在。局部存风险盲点,全局仍稳健。既不以点代面,也不置若罔闻;裸露风险敞口与提供解决方案也是摆在金融监管层与机构面前的现实考题。

慈溪建行之痛

  2013年以前,建设银行慈溪支行的员工恐怕不会想到,有一天,这家支行会无法承受不良账款清收的压力。

  仅仅时隔四年,截至2016年年底,慈溪建行不良贷款达到20亿元多,不良率达到19%左右。

  “早在2012年就出现了不良抬头的迹象,2012年不良余额从310万元增加到1.87亿元,当时慈溪市总的不良贷款只有11.1亿元,不良率才0.7%。慈溪建行不良金额占到了慈溪同业的16.8%,成为了本地不良最多的银行。”一位接近慈溪建行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回忆,“后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下行,整体风险不断暴露,建行的风险也开始‘失序’——一方面,一直在不断剥离一些单笔较大的坏账,另一方面却仍然控制不住不良数据的持续飙涨。”

  经济观察报获得的一份慈溪银行业数据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这一看法。

  从慈溪建行的历史数据来看,2011年其不良率仅为0.02%,2012年的时候不良就超过了1%,达到了1.29%。此后一路上行,到了2015年上半年,慈溪建行的不良开始集中爆发,慈溪建行2014年底的不良贷款是3.08亿元,不良率2.18%,然而到2015年6月份,不良贷款增加到12.89亿元,半年增加了9.431亿元,不良率达到8.71%;到2015年年底,不良贷款达到19.27亿元,比年初增加16.19亿元,不良率达到14.11%;到了2016年底,不良余额达到史上最高峰,20.3亿元,不良率过19%。

  对比截止到今年4月,慈溪市当地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5.514亿,其中建行超过18亿,占比17%多。“建设银行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国有背景曾经是其不可忽略的竞争优势之一。许多知名企业都对四大行的品牌很有忠诚度。”慈溪当地一位接近建设银行的人士坦言,但近几年,建行客户的资产质量大幅下滑,“这当然和慈溪当地的经济环境有关,但同样面临大环境的改变,不同的风控策略带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近十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了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传统金融被认为渗透不足,于是银行开始加大了下沉的力度。因为民营经济发达,慈溪也成为了各家银行争夺信贷资源的高地。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慈溪银行数量翻倍,一级支行的数量达到了就41家。

  对于原本在慈溪业务扎实的四大行而言,大量同业的涌入刺激了他们的神经。当地一位建行人士回忆——这是当地银行业陷入恶性竞争的起点。

  在这位人士看来,2013年前后,可能是过于迫切地想在短期内做出业绩,扭转困局,全宁波展开了对公业务的大营销:一方面为了应对竞争,有规模上的增长诉求;另一方面也是坏账出现之后感到焦虑,试图把分母做大,以降低坏账率。但是结果事与愿违,因为策略激进,银行在存贷款、中收等各个业务条线都存在增长的考核压力,资质好的客户在贷款利率的议价方面也更强势,资质不好的客户却为了贷到款无论是价格上浮还是开结算户等什么都能接受。带来的结果是,把许多风险较高的企业营销进来了,导致了信贷客户质量的整体下降。

  与此同时,优质客户却在进一步流失,“有时候支行领导迫于经营压力会游说好的企业为资质欠佳的企业提供担保,慈溪是小地方,企业家圈子有时候抬头不见低头见,渐渐的好客户就从行里流失,去了其他银行。慢慢地,资质好的客户都形成了共识,不再去建行贷款。这是一个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上述接近慈溪建行人士称。

  这位人士透露,“因为秉承了相同的策略,慈溪建行的情况也是一样,这几年,当地几笔大的风险事件,建行都是苦主,有些还是深度介入。尤其是慈溪进出口、康鑫化纤、振邦、心连心等几家在当地影响力较大的风险事件,都带给建行上亿的不良,康鑫化纤的不良高达5个亿,慈溪进出口接近10亿。”

  值得注意的是,慈溪建行并非孤例。

  经济观察报从当地监管部门获取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在慈溪市,不良率超过10%的银行就包括了中行(12.07%)、建行(19.44%)、平安银行(10.83%)、招商银行(11.09%)、兴业银行(10.67%)、工行新区支行(12.1%)、建行新区支行(13.99%)。一家叫东海银行的宁波当地城商行,虽然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在所有银行中排名靠后,仅为792万,但就坏账率本身而言,已经高达75.29%。

  不过,经过4个月的不良消化,截止今年4月底,在慈溪市,建设银行18%左右,相较年初逾19%的不良,略有所降。眼下不良率超过10%的机构包括:工行逾10%,中国银行逾11%,建行逾18%,浦发银行逾12%,东海银行逾17%。

邹城市圣城文旅债权定向融资计划(邹城圣城文化旅游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相较于年初7%左右的不良率,截止4月底,不良已经攀升到了逾12%。“这跟银行的经营策略有很大关系,许多银行选择在前几年就把风险充分地释放出来,但是浦发前几年选择了比较保守的策略,通过关注类贷款等指标隐藏了一部分风险,试图用时间去置换空间。但现在尴尬的是,经济的拐点迟迟没有到来,风险却在持续暴露。”一位浦发银行总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根据资产质量的五级分类来看,除包括次级、可疑类资产和损失在内的不良资产以外,大量关注类资产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截止到4月底,慈溪市银行业机构整体贷款余额1864.29亿,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05.51亿,关注类资产总量达到了94.72亿。

  银行们的存贷比结构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尽管存贷比已经不被列入银监的考核指标序列,但依然被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配合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对银行经营业务予以监测。慈溪包括中信、平安、招商、兴业、广发在内的当地多家银行存贷比超过了200%,平安银行甚至达到了381.79%。“虽然银行内部一般是在分行层面来统筹存贷比指标,但是从支行层面来看,过高的存贷比至少说明当地银行的存款增长明显跟不上贷款发放,没有一定规模的负债做支撑,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岌岌可危。一旦银行资产端出现风险,其结果可想而知。”一位国有大行地方支行行长说。

风险何来

  五年来,慈溪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追溯此问题,五年可能不够,要放眼到十年以前。

  “宏观经济的波动影响是始于2008年,一方面政府层面意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认为是银行服务渗透不足,在政策上就对银行开设新增网点予以倾斜,每年都有银行在慈溪增设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下银行们开始大规模放贷,许多民营企业家进入到扩大再生产和跨行业投资的行列。企业盲目地扩大再生产往往没有合理地评估市场需求,而跨行业投资又往往不具备风险评判能力。”宁波当地一位浦发银行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复盘称,“房地产是许多民营企业跨界投资最钟爱的领域,也是许多民营企业滑铁卢的地方。康鑫化纤、慈溪进出口等曾经名噪一时最后落寞收场的企业都是如此。”

  该人士称,2012年慈溪的房地产经历崩盘,企业或因项目烂尾或因滞销导致资金无法回笼,陷入了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倒闭。而仅仅一年之后,2013年国家提出了去产能、调结构的经济工作思路,加上出口需求的萎缩,曾经以白色家电、化纤产品、汽配、轴承几大产业行销全国乃至海外的慈溪开始面临全面结构调整。“2014年至今,慈溪的民营经济至今未见大的转机,银行是靠天吃饭的机构,经济不好,银行经营也都受到很大的冲击。”

  经济观察报从一位接近康鑫化纤的人士处了解到,康鑫化纤进入慈溪房地产市场的时间较早,为2005年,首个楼盘开发比较成功,此后又开发了康鑫双囍花园,11年底逐步开盘之后起初销售形式也较好,但2012年开始,慈溪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慈溪房价从2万多元一路下行,最低到过8000多元,此间康鑫双囍花园多层楼盘开始滞销。由于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加上企业主营的化纤行业开始步入了低迷的周期,企业利润无法覆盖财务费用,巨额亏损,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裂,企业最终走向倒闭。“‘火烧连环船’的效应非常明显,企业之间互相担保最终相互连累的情况并不少见,原本健康经营的企业,受累担保走向末路的也很多,担保公司受牵连的也很多,慈溪当地光担保公司就有20来家,现在都已经倒闭得差不多了。部分高负债运作的担保企业基本也出现倒闭的情况,也有部分担保企业通过成立新公司转移销售逃避担保债务。”一位接近宁波银监局慈溪办事处的人士表达了这一看法。

  据了解,近年来慈溪当地爆发的几起大型风险事件,慈溪建行都沾上了边,其中康鑫化纤给慈溪建行带来的不良就高达5.31亿,为承担不良最多的银行;慈溪进出口公司共计形成60多个亿的不良,慈溪建行有10多个亿。

清收的困惑

  从数据上来看,当地通过收回贷款再续贷为企业续命的做法也依然处于进行时。收回不良贷款和当年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金额,基本处于持平状态。截止4月底,慈溪银行业收回不良贷款合计34.48亿,当年新发生不良贷款则为31.36亿。

  经济观察报从接近当地监管的人士处了解到,核销依然是各家银行处理坏账的主要手段。

  去年到今年以来,当地银行共计核销不良13.72亿,其中工行5.55亿,交行2.57亿,建行1.94亿;除此以外,打包转让达8.39亿,资产证券化0.31亿,重组上调2.04亿,上划4.55亿。

  银行处理不良有很多手段:除了现金清收或核销,还可以打包转让、资产证券化(ABS)、贷款重组等等。。“现金清收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清收不到,就只能对资产进行打包转让和证券化。在这个问题上,因为每家银行的品牌资质和资产质量不同,议价能力也天差地别。四大行因为历史沿革原因,本身对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对来讲议价能力更强,股份行次之,一些城商行、信用社的资产则可能根本卖不出去。”建设银行一位从事对公业务贷后管理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解释,“ABS具备可转让的价值,流通性比较强,资产标的通常较为明确,为1-2笔不良资产;打包转让的资产则不同,通常是定点定向的处置,标的也是一个组合,由1-2个回收可能性比较明确的资产搭配一些不确定性较强的资产组成。”

  当地一家四大行信贷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就一家信用社或城商行的支行而言,3%以上的不良一年利润就没了,五大行的支行而言,可能容忍度可以放到5%。如今形成了大面积的亏损,银行已经到了赔本经营的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或是新官不理旧账。”一位接近慈溪建设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银行对风险贷款的责任追究很严厉,谁签的字,谁就要对风险承担责任。因此,对存量的风险信贷业务,新领导一般都不想救,不愿意提供再周转,因为你周转了,就要签字,如果以后出了风险,责任就是你的了。但是不予以周转的话,企业真的死了,无论是县级支行还是分行,都有控不良的压力,坏账飙升,一样压力很大。”

  更何况,许多大企业的坏账,问题盘根错节,既有企业经营的问题,也可能涉及政企关系。一位经手康鑫化纤贷款的银行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坦言:“大企业的贷款往往牵涉多方利益,非常敏感。比如康鑫化纤此前遇到危机就有当时的政府官员牵头为其提供了新区的地作为担保。几年以后,这家企业还是陷入了困境,最近又被卷入逃废债的风波中。银行作为苦主,权益依然得不到维护。”“当然,公平而言,在整体占比中,大多数企业家还是非常自律。毕竟企业家群体是精英中的精英,理性的人还是占多数。事实上,只要不盲目扩大产能或盲目投资,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至于到资不抵债的地步。中低端的制造业转型需要时间。但没人知道这个时间会是多久。民营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很强,有些经营中低端制造业的企业,看看形势不好,子女也没有继承的意愿,过几年就把企业关掉了,还能留个几千万,自己用用也够了,或者等待以后形势再好起来再考虑重起炉灶也未知。”上述接近监管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延伸阅读——一季度末银行不良贷款率1.74% 稳中有降风险犹在

  来源:人民网 作者:邓睿 范超惠

  一、金融舆情综述

  本周,保监会下发《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称,将弥补监管短板,严格险资运用监管,同时将高管任职资格列入监管范围,完善违规高管处罚结果行业通报制度,建立高管人员“黑名单”。监管进入深水区,保监会落实问责机制,强化监管问责、机构问责、监管者问责等一系列举措,赢得舆论好评。

  5月8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明确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指导商业银行规范和加强押品管理。多家主流媒体予以报道支持,信用风险防范不断升级成舆论共识。

  此外,银监会发布了2017年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媒体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关数据进一步解读,引发社会关注,舆论认为,不良贷款指标的改善,传递出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减轻的积极信号,并判断行业今年资产质量改善的趋势将会延续。

  二、热点解析

  1.保监会严格险资运用监管 将设险企高管黑名单

  5月7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称,近年来保险业出现的一些突出风险和问题,暴露出在保险监管制度和实践中还存在短板,保监会将弥补监管短板,严格险资运用监管。《通知》将高管任职资格列入监管范围,要求完善违规高管处罚结果行业通报制度,建立高管人员“黑名单”,强化对监管者问责,加强对监管行为再监督,从严管理干部。

  设立险企高管黑名单的《通知》一经下发即引起了舆论关注,对于其现实意义,有关各方均予以解读。中国保险网刊文《建立高管人员“黑名单” 从严管理监守自盗行为》,文章分析称此举说明保监会正在纠偏,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高管人员流动、履职的动态监管,强化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每日经济新闻》评论称,违规投资、违规套取费用、瞒报漏报数据、销售误导、虚增资本等保险行业乱象频频被曝光,不少是因为高管人员未尽职尽责,甚至还参与其中。因此,严格规范险企高管行为、敦促高管履行职责势在必行。有业界分析人士认为,根据上市险企公布的高管人员比例来推算,此次黑名单包含的人员数量大致在3万至6万人,预计将包括董事、监事、总经理在内的十类保险人。涉及人员之多、职位之高引发热议。

  监测期内,财经类媒体为主要报道来源,相关话题报道量在5月8日达到峰值,新闻转载量超152篇;在社交媒体渠道尤其是微信平台中,微信公众号借助“十类人躺枪”“紧箍咒”“最高锁定6万高管”等噱头制造标签化传播;但微博渠道负面声量微弱,政策异议者较少。总体来看,设立险企高管黑名单,被认为是保监会补监管短板、整肃行业风气的重要举措,舆论对此充满期待。

  2.筑牢信用风险防范第二道防线 银监会加强押品管理

  5月8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简称《指引》),明确将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指导商业银行规范和加强押品管理,并对押品分类、估值、集中度管理、压力测试等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指导商业银行加强押品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更加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新华社、《金融时报》、《经济参考报》、《上海证券报》、中国新闻网等业内权威媒体纷纷聚焦《指引》内容,对银监会不断升级防风险举措、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表示肯定。例如,新华社刊文称银监会在监管方面日益细化、直面痛点和难点,值得推广借鉴。

  关于加强押品管理的意义,《经济参考报》分析称,该《指引》作为银监会“补短板”的首项落地计划,让数十万亿的抵质押贷款管理有据可依,有助于控制抵押交易的剩余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平衡好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关系,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

  业界专家也对《指引》发布的意义予以解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对押品的质量、真实性等加强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减少损失,提升应对不良资产上升的能力,是抵御信用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同时,有分析人士还认为,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押品管理规定,存在诱发多种风险事故的现象,该现象在《指引》出台后将会有所好转。

  监测期内,相关新闻报道在5月9日达到峰值,以财经类媒体为报道主体,标题中频现“筑牢信用风险防范第二道防线”等正面字眼。但另有舆论担忧此举将使得各类房屋抵押的做法面临更多限制,甚至减少银行贷款流向房地产领域,对地产市场影响明显。

  3.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 稳中有降风险犹在

  5月10日,银监会发布2017年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67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76%,较上季末上升2.36个百分点。

  截至一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是7898亿元、3593亿元、1608亿元、2589亿元。虽然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关注类贷款余额有所增加,但增速放缓。而不良贷款率在去年末出现了四年来的首次下降后,今年一季度保持稳定。

  在金融监管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不良贷款率作为评价银行业风险压力的重要指标,受到舆论关注。主流媒体以提及性报道为主,《中国经济时报》、《经济参考报》、《城市金融报》等媒体分别在标题中用到“同比微降”“稳中有降”“得到较好控制”等表述,传达出这一指标的良好走势。

  业内多家分析机构则进一步解读称,不良贷款指标的改善,传递了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减轻的积极信号,并判断行业今年资产质量改善的趋势将会延续。平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团队表示,不良生成率的下行及积极的核销处置,将使得不良贷款率整体平稳。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原因时指出,一方面,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和不良贷款的化解,减少了不良贷款的产生;另一方面,今年一季度,银行将更大比例的资源投放到贷款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良贷款率的分母。

  此外,部分观点呼吁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缓解保持清醒态度。《证券时报》刊发交通银行分析团队的点评文章,在肯定不良贷款率下降、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提升的同时,强调警惕业界信用风险压力犹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认为,2017年,受宏观经济阶段性回稳等利好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将进一步缓解,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难言见顶:首先,仍有相当一部分的贷款风险尚未完全暴露,未来关注类和逾期贷款将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压力;其次,随着去产能力度的不断加大,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环境更趋艰难,相关贷款的*** 风险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最后,在利润增速放缓、息差进一步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能用于拨备的财务资源较为有限。因此,一旦大规模使用存量拨备进行核销,将会面临拨备覆盖不足的问题。这一观点得到中国经济网、网易财经、东方财富网等财经网站转发,但传播声量相对较弱。

  作为银行业监管及风险研判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牵扯着银行业的神经,自然受到媒体及社会较多关注。银监会发布一季度监管数据报告后即引起业界初步关注,媒体纷纷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这一数据进行着重报道,多家分析机构就这一指标的经济意义发表研究观点,分析原因预测趋势,引发社会关注。尽管舆论倾向于认为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趋势向好,但潜在风险仍需警惕,在监管力度加强及产业重组的大背景下,银行维持稳健经营态势,才能保障处于良好平稳的舆论环境

标签: #邹城市圣城文旅债权定向融资计划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