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县一策”大文章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10月20日,省政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专题协商会召开。会上,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市政协负责同志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统筹谋划引领产业振兴
上下联动提升县域实力
高苗
榆林市政协副主席
代表市政协
一、立足比较优势,打好产业振兴特色牌。一是要选准定位,每个县区全产业链打造2-3个特色优势产业,最终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二是要面向全国、做大总量。重点实施水果改造提升工程,建设规模集中连片的主粮、杂粮等优质生产示范基地,高标准建好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要做好规划,配置资源。
二、狠抓精深加工,提升产业振兴竞争力。一是要做优产地初加工。二是要做强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县域下沉、向园区集中、与市场对接。三是要做深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开发生产酒精、饲料、肥料、微生物菌等多样化工业制品。
三、坚持集聚发展,夯实产业振兴硬支撑。一是要谋深落实产业项目,用高质量项目推动县域产业上规模、延链条、增效益。二是要提档升级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产品检验检测、仓储物流、智慧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要激活用好科技创新,推动市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向县级延伸。
四、做强经营主体,打造产业振兴主力军。一是要壮大本土头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二是要坚持招大引强,全力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三是要培育新型主体,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五、强化市场理念,塑造产业振兴新优势。一是要叫响主打品牌。二是要健全物流体系,加快实现县域公益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三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和引进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商配套服务企业,培育一批知名直播带货人。
擦亮资源禀赋底色
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王宁岗
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主席
代表市政协
一、突出全局化观念,提升县域发展“凝聚力”。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要立足资源禀赋,持续用力上项目、兴产业、抓落实,打造立县之业、兴县之业。要持续加大对产业发展、科创研发、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壮大县域发展格局。
二、突出系统化思维,提升县域发展“创新力”。要建好城镇开发平台。打造市场化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建好产业发展平台。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建好投融资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建好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
三、突出园区化承载,提升县域发展“支撑力”。要加强园区承载,完善生活设施,强化生产设施,提升数字化水平。要打造首位产业,形成协同配套的产业体系。要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更新、数字赋能,激活创造力。完善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规改股、股上市”。
四、突出要素化增效,提升县域发展“保障力”。要坚持以市带县,建立争取项目资金考评机制,积极破解资金难题。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深化校企合作,积极破解人才难题。探索跨县域占补平衡指标有偿使用和调剂制度,积极破解用地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和网上通办的速度,积极破解效率难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敬
民建陕西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代表省民建
一、聚焦首位产业,打造发展引擎。一是优化产业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引导产业园区完善企业孵化、股权投资、技术转化服务等功能。二是制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效评估方案,常态化开展分类评估工作,发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在引导资源集中、发挥集聚效应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积极推动县域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产业研发中心,完善县域层面应用的创新协作体系。
二、聚焦产城融合,增强辐射能力。一是全面查找县城生态空间结构、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推动县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提升。二是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联通。三是推动县域产业集聚区与乡镇园区资源共享,提升龙头企业、乡镇园区、专业村的配套服务能力。
三、聚焦亩均效益,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落实“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意见,每季度对围绕首位产业招引亩均“三强”排名靠前的县(市)给予建设用地指标、首位产业融资担保额度奖励。二是以金融顾问制度为切入点,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顾问服务,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措施路径。三是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小微企业家、专技工人、大学生等优秀人才返县创业。
四、聚焦政策落地,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大力推行容缺受理、模拟审批、全程代办等模式,完善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二是建立县域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三是重点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融资支持、招商优惠等领域梳理惠企政策,逐步实现各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覆盖。
梳理摸排区县债务
提前化解债务风险
孔军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代表省致公党
一、分层梳理区县债务情况,摸排各级债务风险。建议由财政部门牵头,从省级穿透至区县,了解区县具体债务情况,关注债务性质,尤其是统计平台公司所承担的隐性负债,以及区县财政的资金安排和收支匹配情况。通过筛查统计,系统掌握区县债务情况,做到全盘掌握、统筹考虑。
二、由省级财政统筹协调,合理控制区县负债规模。对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要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降低整体债务规模。要严格控制项目审批,谨防出现“半拉子”工程,增加债务负担。同时,对专项债的用途严格限制,做到专款专用。
三、积极协调市场化金融机构,以低成本融资置换高息贷款。省级财政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于区县重点项目,尽可能以合规合理的低息信贷产品置换高息贷款,减少债务成本,降低债务风险。
四、重点关注债务风险较高、投资体量较大的承债项目。对于大型承债项目,要定期跟踪,建立项目债务管理的市、区(县)协调工作机制,合理配置承债资金,按计划完成项目投资任务。要引导区县财政做好应急预案,避免风险传递扩散。
五、吸收多元化社会资本入股,降低经营类项目债务风险。针对收益率较高的经营类项目,可鼓励社会资本入股,增加项目资本金规模,改善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地方政府的流动性,降低项目负债率。也可通过股权合作,吸收盈利能力更强的社会资本参与区县项目资产运营,提高资产盈利能力,降低区县偿债压力。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何存贵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既要提高承载力,又要走紧凑型内涵式的路子,避免“摊大饼”、无序扩张。要全面落实“多规合一”,系统谋划绿色低碳建设和智慧城市管理。
二要提高县城建设品质。要大力实施县城更新提升行动,协调推进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产城融合,大力提升县城产业园区能级,带动县域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就地转化。要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处理,扩大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宜居吸引力、辐射带动力。
三要抓好乡镇建设。要发展壮大一批产镇相融、宜居宜业的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县域副中心或新型小城市。要强化镇级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乡镇风貌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
四要切实做好城乡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涉农企业、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完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发展智慧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打通县域消费进村到户“最后一公里”。
五要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联通,推动改善人居环境。要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多种形式公共服务联合体,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织密覆盖全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网和基本生活安全网,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成果惠及百姓。
强化产业功能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艳莉
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
一、聚焦产业转型,厚植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动能
一是调结构,促升级。以投资结构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县域经济“换道跨越”。二是精招商,强聚集。瞄准县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谋划项目,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强引擎”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三是深加工,延链条。构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特色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
二、赋能民营企业,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一是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抓手,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在权益保护、市场准入、要素保障、诉求反映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引导民营企业苦练内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三是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销售合同抵押贷款等制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引擎
一是强化科技赋能,加快“两链”融合。把科技创新融入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加强校地合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二是坚持要素创新,实现共建共享。鼓励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高地。三是树立创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科创服务体系,完善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发挥县域科技创新的潜在价值。
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张牌”
冯永忠
省政协委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
一、打好夯实基础牌。一是开展县城设施更新升级行动,提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承载能力。二是加快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发展载体。三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发展的设施基础。
二、打好特色优势牌。一是找准“特”的定位,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二是扩大“特”的规模,全力建成一批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聚集区。三是提升“特”的品质。聚焦重点产业完善标准,以特、优、新、美的高质量农产品,赢得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打好全链发展牌。一是以龙头引领延链,全力招引培育一批链主项目和头部企业,一体打造全产业链条。二是以精深加工强链,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三是以三产融合补链,积极探索田园养生、研学、科普、民俗、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打好科技强县牌。强化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县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各类农业创新创业平台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孵化带动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延伸做好先导示范。积极构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
五、打好品牌兴县牌。一是加快塑造优势品牌。加强品牌整合,组建优势产业发展联盟,策划推出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陕西特色品牌。二是加力强化宣传推介,促进特色产品破圈出省。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让更多陕西好产品走出去、火起来。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矛盾
和问题应引起重视
张涛
省政协常委
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
当前,中省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制约其贯彻执行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应引起重视:一是城乡建设争地问题矛盾突出;二是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不全;三是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差距大。为此建议:
一、要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率。要严格县域城镇建设边界,统筹城乡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坚持保障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互为配套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项目用地。
二、要着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重构县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省级层面要严格规范、审慎对待县域产业园区及各类县级经济功能区升级工作,要优化产业链长制度及县域经济考核机制,推动市际间产业联合、互补、协同发展,构建县区之间相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避免县区之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要支持建好用好市级产业孵化及服务平台,全力保障县域经济在技术研发、资金等方面的需要;支持市级层面建立抱团“走出去”的长效机制,避免县区间在招商引资、人才吸引、品牌推广等方面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三、要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指标。发展县域经济不应以单纯提高县级财政收入为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收益问题。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底气与活力。
来源:各界导报报纸
摄影:记者 刘凡銆
评论列表